| 
 
       
- UID
 - 103992 
 - 帖子
 - 943 
 - 主题
 - 31 
 - 精华
 - 5 
 - 积分
 - 6554  
 - 零花钱
 - 137 元 
 - 阅读权限
 - 160 
 - 来自
 - malaysia 
 - 在线时间
 - 710 小时 
 
    
 | 
 《养子一岁半/Patrik 1,5》:爱的教育
看片子以前,一直以为欧洲大陆上的诸个发达国家,如芬兰,对同志的接受已达到“同志亦常人”的成熟度。但戏中Goran和Sven的经历告诉我们,事实不是如此。从派对中邻里对Sven是Goran伴侣的讶异,到故意不邀请他们前来孩子的生日派对,到一群连“同志”意思都不懂的孩童的骚扰。这一切都透露就算是欧洲人,也对同志充满了不解和歧视(想想看孩子们是从谁那里学来“同志”一词的?) 
 
但Goran和Sven仍然努力不懈地让自己融入社区和社会当中。领养孩子显然也是一种让生活正常化的行动之一(让自己和异性恋者一样享有养儿育女的权利)。但过程仍是一波三折。终于等来的孩子从一岁半的Patrik变成十五岁的叛逆犯罪小子Patrik,让两人措手不及。如果稍加用心留意,其实Patrik面对的问题和Goran与Sven一样:没有人愿意接受他、对他也缺乏信任。 
 
比较细心的Goran似乎感受到了这点。他尝试让Patrik融入自己的家庭,并帮他在社区内展开了自己的园艺事业。可是Sven显然对这孩子持有偏见。当知道Goran愿意在Patrik找到新家庭之前照顾他后,Sven大发雷霆,并彻夜不归。隔天早上,Goran主动和Sven提出分手。是因为孩子,Sven的暴躁,抑或对他可能另有情人的怀疑,其实我看得并不怎么明白。 
 
片子下半部保有的乐观气氛,让Patrik在Goran爱的教育下逐渐接受这个同志家庭,并在最后赢得Sven的归来之结局在观众的预料之内。虽然老套但仍然窝心。但可惜的是,社区对同志深深的误解并未解除。在后半段的一场戏里,小孩脱掉上衣让Goran注射疫苗,但家长因怀疑Goran对小孩有不轨行为而突然闯入治疗室里强行带走孩子,让Goran和我们了解社会对同志认可显然还有一段遥远漫长的路要走。 
 
认同需要时间和谅解。但谅解需要人们主动地去学习和认识。如果Goran没有主动去认识和了解Patrik,他怎么能对Goran摊开心房。同样的,若社会大众无法鼓起勇气认识和了解同志群体,又如何坦然地接受我们?我想,这是这部电影最终想要表达的信息。 |   
 
- 
1
评分人数 
 
- 
 
 
 
 
 | 
| 
 | 
 | 
 | 
 | 
 | 
| 
 
   
- UID
 - 93909 
 - 帖子
 - 448 
 - 主题
 - 26 
 - 精华
 - 0 
 - 积分
 - 996  
 - 零花钱
 - 140 元 
 -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143 小时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