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赛璐璐中的同志导演们(更新到5 英国蓝色诗人)

赛璐璐中的同志导演们——引子(1)
我的启蒙老师说:如果不做到极致就不能成就艺术。换句话说,如果不接近“临界点”就无法到达艺术的境界。
电影作为最丰富的表达手法,俱全声色,同样的必须在某一方面达到常人几乎无法想象的境界,极美或者极丑,极恨或者极爱,如果不能做到,那么就只能注定平凡。不能成就出一部经典的能被称为艺术的电影。
有多少筒子导演和多少筒子电影为大众所熟知。我想应该不多。但是事实上,同志题材的电影很多是同志导演的杰作。他们用电影反映了自己真实的一面。留下了永恒而具有革命意义的篇章。
我没有机会去复旦修读同性恋研究,不过在交大的时候选修了电影。我一直喜爱电影,喜爱研究人性心理和社会行为。希望这篇《赛璐璐中的同志导演们》不仅仅像一篇大学的论文,更多的能让人们了解认识电影中所反映的同志世界以及在它们背后的导演们的不凡生平。

列表:
德国同志导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宁那 华纳 法斯宾德
著名代表作:
Year of 13 Moons / 十三个月亮 / 一年十三个月
strecht der Freiheit / Fox and His Friends (USA) / 狐及其友
Querelle / 雾港水手 / 水手奎雷尔

英国同志导演Derek Jarman 德里克·贾曼
著名代表作:
爱华德二世 / Edward II
塞巴斯蒂安 / Sebastiane
花园 / The Garden
英格兰末日 / The Last of England
浮世绘 / Caravaggio / 卡拉瓦乔
蓝色 Blue

美国现代波普艺术之父 同志导演 Andy Warhol 安迪·沃霍尔
著名代表作:
热、肉、渣三部曲 / heat、 flesh、trash
My Hustler / 我的男妓
Chelsea Girls / 雀西女郎

加拿大同志导演Bruce LaBruce 布鲁斯·拉布鲁斯
著名代表作:
Hustler White / 非常男妓 /白种应招男
超级8部半/ 肤之欲出 / Super 8.1/2 / No Skin Off My Ass
恶男造世界 /Skin Flick
黑草莓帝国 / The Raspberry Reich

法国同志导演Cyril Collard 西里尔·科拉尔
著名代表作:
疯狂之夜 /夜夜夜狂 / Les nuits fauves / Savage Night

西班牙导演Luis Miguel Albaladejo
著名代表作:
熊崽 / Cachorro / bear cub

中国同志导演崔子恩
著名代表作:
丑角登场 / Enter the clowns
哎呀呀,去哺乳 / Feeding Boys Ayaya
年花草黄 / Withered Lads in a Blooming Season
旧约 / The Old Testament
夜迷情

法国同志导演弗朗索斯.欧容François Ozon
著名代表作:
8 femmes / 八美图
Gouttes d'eau sur pierres brûlantes / 干柴烈火 / 1001火热男女
Une robe d'été / 夏日吊带裙 / Summer Dress
Action vérité / Truth or Dare / 胆量与实话
Petite mort, La / Little Death / 极乐死亡
Sitcom / 失魂家族
Amants criminels, Les / 挑逗性谋杀 / Criminal Lovers

以色列同志导演Eytan Fox 伊藤.福克斯作品
著名代表作:
Walk On Water / 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 / 水中漫步
Yossi & Jagger / 我的军中情人 / 再见哥哥

香港同志导演关锦鹏作品
著名代表作:
胭脂扣 / Rouge
蓝宇 / Lan yu

美国同志导演Gus Van Sant 格斯.凡.桑特作品
著名代表作:
Elephant / 大象
My Own Private Idaho / 男人的一半还是男人 / 不羁的天空

西班牙同志导演Pedro Almodóvar 佩德罗 阿莫多瓦作品
著名代表作:
Law of Desire / La Ley del Deseo / 欲望法则
Hable con ella / Talk to Her / 对她说
La Mala educación / 不良教育 / 毁灭性教育 / 圣.教.欲
Laberinto de pasiones / 激情迷宫

漏掉一个,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

[ 本帖最后由 hakuai 于 2008-8-4 15:05 编辑 ]

意大利色情狂篇

我居然漏掉一个很强大的人
帕索里尼

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1922年3月5日生于意大利波伦亚。他的父亲是一名法西斯军官,母亲是一位反对墨索里尼的敏感的农村妇女。他上过战场,1947年加入共产党,拥护马克思。而在1949年意大利共产党却以同性恋为由将他开除。(同志不能加入意大利共党呀,歧视3_3)
二战时应征入伍,后担任中学教师。50年代初任教于罗马一所贫民窟学校,接触到社会最阴暗的一面,这对他的人生观以及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反映罗马贫民生活的小说《生活的年轻人》《激动的生活》,也曾创作剧本,贝尔托鲁奇的处女作《死神》就是特意请他写的。50年代末他写了诗集《葛兰西之烬》以及小说《暴力人生》使其位居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列。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投放在电影事业上,先后拍摄了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爱与愤怒》《十日谈》《萨罗》(又名《索多玛120天》等伟大的电影。   
   帕索里尼的第一部独立作品是《乞丐》,第二部为《罗马妈妈》;他拍摄的影片《软奶酪》只放映了一次即被永远禁映,因电影文学作品内容不良被起诉三十余次。帕索里尼一生是一个矛盾的集中点,他景仰神圣信奉上帝,但是14岁就放弃了天主教信仰一生与教会对抗;曾在《软奶酪》一片中对耶稣进行嘲讽而因“渎神罪”被监禁,又因《马太福音》一片获天主教大奖;以无产阶级左派自居却于60年代末学生运动中支持警察反对学生革命;批评享乐主义却在影片里表现色情••••在当时的意大利有很多极度敌视他的人,也有很多的崇拜者,其中包括像萨特,贝尔托鲁奇,罗兰•巴特等人。   
   帕索里尼的目光始终是放在那些社会最阴暗的一面的,他电影里表达的是对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关注和同情以及他对人性丑恶的无情鞭挞,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只有无穷的黑暗及无尽的绝望。
帕索里尼一生作品不少,而使其名扬世界的恰恰是他的情色片。根据名著改编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是帕索里尼送给电影观众的一份厚礼。虽然采用了荒谬诙谐的手法,但是在黑色幽默的背后透露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冰冷和绝望,“更近似于一种大众神话般的狂欢”。帕索里尼一改往日对严肃宗教问题的追问和对古代传奇的现代意义的探究,以一种世俗的视角创作了这组民众狂欢式的影片,以此来向提倡人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家致敬,也以此唤起民众革命的热情。我个人看过这个三部曲的感想是,觉得的确具有启蒙作用。哈哈,比如说其中有个故事,一个男人装成哑巴,到修道院去帮工做杂役。结果修女们很快就盯上了这个“哑巴”粉粉如狼似虎的把他拖入小房子。于是男人刚开始的目的达到了,但是没想到的是,修女们愈演愈烈,连那些年长的老修女也不断所求,后来这个男人实在受不了了,发出了呼叫。三部曲中都是类似有趣的故事。男女男男,大多是以男女性启示为主线的故事。很有意思,故事的地点都是在印尼或者意大利的大漠地区的。一些沙石建筑看上去不华丽但是很有沧桑感。
帕索里尼的电影对性爱是直言不讳并且是完全赤裸的,我们甚至能在他的电影里看到男性生殖器的全镜头特写。在帕索里尼看来,性爱是一种对不满现实的抗争,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强加在人民身上的物化和异化统治的反抗手段,正如王小波在其作品里以荒谬的性爱对抗整个社会的滑稽一般。"身体始终具有革命性,因为它代表了不能被编码的本质”。
他所拍摄的所有的片子都是很强大的。无不震撼视听。
大家想必没有看过也知道这部根据sm小说家萨德sade侯爵的小说改编的《索多玛120天》集乱J,强J,Jj,粪便学,Np,00xx各种非人sm于一体的片子。采用但丁神曲式的叙事结构,直面人性中最阴暗绝望也是最为人所讳言的一面。凡是要挑战自己承受能力的想必都看过了。当然事实上也没有我说的这么多姿多彩。但是出自帕索里尼的手的片子怎么黄暴力我都不会觉得奇怪啦。
 帕索里尼将原本并不明确的时代背景定在法西斯统治时期,以象征的手法影射了纳粹灭绝人性的残暴统治。片中催残肉体、逼食大便等惊世骇俗的场景放在了二战集中营的大环境下,不能不令人联想到导演的政治意图,强权下的施虐者与受虐者的人性似乎都产生了一种本质的变异。大量暴力与色情相结合的镜头使观众难以接受,也使该片遭到查禁。有人称这部影片“不可不看,却不可再看”。
坦诚的说,帕索里尼终其一生始终是一个合格而且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虽然他的出身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他对自己的出身一直耿耿于怀:“我同莫拉唯亚和贝尔特鲁奇一样,是小资产阶级。也就是说,狗屎而已。” 
   
   终帕索里尼一生,他始终是在对人性的怀疑中摇摆着和在信仰中无比坚定着的。他渴望激情,同时充满绝望;他鼓吹革命,同时摈弃一切真理;他推崇弗洛伊德,同时信仰马克思。他就这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竖立信念,然后又亲自否定它,在人性的边缘不停呐喊和超越。相信当后来的人们想起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这么一个异端份子的同时,他们也会想起这个异端份子曾经在人性方面所努力过和呐喊过的一切。而当我们回头去重新注视帕索里尼在文学和电影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时,可以毫不夸张的这么讲:天才是什么?天才就是帕索里尼。
帕索里尼拍色情片出名,死的方式也很厉害*而且疑团重重。
他自己曾预言过希望全裸死在精液中,汗

死亡之谜

  1975年11月1日,53岁的帕索里尼被发现倒毙在罗马郊区一个沙滩上,身上有多处伤痕,头部更被汽车碾过,死状恐怖。他的死震惊了当时的电影界。事后警方拘捕了一名17岁的意大利少年男妓皮诺·皮罗斯,他称当时因为被帕索里尼性侵犯而自卫杀人。他被判入狱九年,服刑七年后出狱。在纪念活动中,皮罗斯声称:“我是被恐吓的,他们还恐吓了我的父母。但是那些人现在要么死了,要么已经老了,至少都80岁了,我什么也不怕了。”皮罗斯曾在出狱后的一次电视访问中声称自己无辜,还提到另外有三名男子涉案。
    由于帕索里尼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同时又是战后艺术界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遇害前一星期,他曾经提出,意大利的政府要员全都应该被送上法庭受审,因为他们集体贪污腐败。他的生前好友都相信他的死亡并不是一宗“桃色案件”,而是一次政治谋杀,很多人相信警方或特工参与了谋杀。
死亡照片,慎入
上面有些内容转自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64185/

附:帕索里尼作品年表
   1961 《accattone》《乞丐》
   1962 《mammaroma》《罗马妈妈》
   1962 《laviamoci il cervello》《软奶酪》
   1964 《vangelo seconde matteo》《马太福音》
   1964 《comizi d’amore》《爱情百科》
   1966 《uccellacci e uccellini》《大鸟与小鸟》
   1966 《streghe le》《女巫》
   1967 《edipo re》《俄浦狄斯王》
   1968 《teorema》《定理》
   1968 《capriccio all italiana》《任性的意大利风格》
   1969 《porcile》《猪圈》
   1969 《amore e rabbia》《爱与愤怒》
   1970 《medea》《美狄亚》
   1970 《decameron》《十日谈》

   1971 《racconti di canterburg》《坎特伯雷故事集》

   1974 《fiore deue mille a una notte》《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谈》)

   1975 《sala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萨罗》(《索多玛120天》)



预告:
德国痞子+sm狂人篇

TOP

德国痞子+sm狂人篇

德国痞子+sm狂人

被我冠以“德国痞子”导演之称的,也是我最喜爱的导演之一,就是著名的有“德国新电影的心脏”之称的宁那·华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法斯宾德虽然只有37年的人生,其中从65年首次接触电影到82年死亡,只有短短十七年头,他拍摄了43部影视作品,编导了27部舞台剧。法斯宾德的人生就像无限真空压缩快放中的电影。纷乱但是很多彩。远远非我能三言两语来说明。
从性向而言,法斯宾德是个双性恋者,或者用性向来约束一个非常人是不对的。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已经不是人了,他是神。
=======
生与死
=======
生:
1945年5月31日,法斯宾德出生于巴伐利亚,父亲贺穆斯法斯宾达德(Hellmuth Fassbinder)是个在圣德林格街(Sendlinger Strasse)给妓女做定期体检的门诊医生(结婚数次,子女N个),母亲莉斯萝特(Liselotte)是个兼职翻译。
五岁的时候,法斯宾德父母的婚姻宣告破裂,尽管他是独生子,由于母亲忙于工作漠视他的存在,他只有整日在电影院里消磨孤独的童年时光。在他八、九岁的时候,他母亲与一个年仅十七岁的男孩西吉(Siggi)相恋,这件事成为他终生无法释怀的梦魇,西吉试著以父亲的态度来与法斯宾达相处,结果可想而知。但是当他的母亲于一九五八年再婚后,他与年老继父的关系更为恶劣。
  
   家庭和自私的母亲磨灭了法斯宾德的一切,包括他成年以后的性向。法斯宾德无“超我”(Super-Ego)的情况盲目地成长,于是他在成年以后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只是一味的表现“自我”意识,并且固执地认为是揭露家庭生活与德国近代史中不公不义的黑暗面 。

  从法斯宾德内心深出来看,他潜意识里的女性是唯美和冷艳的,童年的经历有让他彷徨在性别错乱的境域里难以自拔。神化了的女性,与自卑和愤懑地交织报复心理的作祟,于是他电影里的女性自私、怪僻与狭隘灵魂的复合体,在情节方面则是在异性、同性公平交织的对等感情线最终像多米诺骨牌只像一个程式化的层面倾泻。


1986年6月10日凌晨三点,女演员朱莉安-罗伦兹回到公寓,听到隔壁的房间中传出了电视机的声音,却听不到导演法斯宾德惯有的鼾声。虽然法斯宾德很忌讳别人不经允许进入他的房间,罗伦兹还是走了进去,只见法斯宾德赤裸裸躺在床上,已经气绝,嘴里还叼着一根未吸完的烟,身旁是电影剧本《罗莎卢森堡》的手稿。就像他最后一个爱的男人阿敏-梅耶尔那样,在极乐的梦中死去了。
  法斯宾德死于慢性自杀——他的生活就是一个慢性自杀的过程:长时间毫无节制的工作、暴饮暴食、大量吸烟、过度酗酒、糜乱的双性生活,超量毒品、安眠药、兴奋剂。法斯宾德一生保持着对自己身体持续的摧残。
法斯宾德集导演、编剧、制片、演员、摄影、剪辑、作曲于一身,并且以高效率地运转着。

据他自己说吸毒或者服药都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力。他常大量酗酒和吸毒,然后和身边的人夸耀说如果换别人早就死了。

=======
灵与肉
=======

法斯宾德吸烟、酗酒、吸毒、双性恋……未成名的法斯宾德甚至在科隆的卖淫,虽然那些购买他身体的顾客都是黑皮肤的移民。法斯宾德从不觉得卖淫有何异常之处一样,他并认为性欲本身是件羞耻与隐秘的事,于是他其后作品中的性是被单纯量化的,并细致表现人物感情纠葛的同时已经将男、女性别均等化了。他运用为自己取女性匿称玛莉(Mary) 的方式向世人宣告他对双重性别认同,将性与本质与肉体、甚至灵魂严格地区分开只单纯地与集体意识和人性层面联系在一起,这是他电影艺术成功的所在,同样也是他被灵魂吞噬的最后宿命的症结。
  
   法斯宾德在以后的生活里偏执地喜欢身体强健的有色人种,而且对于有色的男性的追求已经迈入疯狂的地步,黑人演员冈瑟考夫曼(Gunther Kaufmann)曾在短短十二个月中收到法斯宾德送的四辆Lamborghinis轿车。但他感情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他交往的两个男友先后上吊自杀,他自己也试图自杀过数次,他那影片里的人物就跟他本人一样,都是充满了悲惨的命运。

======
S & M
======
法斯宾德是一个公认的施虐/受虐(SM)狂人。由于童年时期遭受了被戕害式的孤独和母亲的忽略,他长大后就变本加厉地予以报复,电影就成了他这种情绪的产物。在《佩特拉-冯-康特的苦泪》里,女秘书玛琳爱慕着女设计师佩特拉-冯-康特,默默地为她操持着从工作到生活的一切。但佩特拉从未把她当成一回事。佩特拉的女儿问妈妈为什么要对她这么坏,佩特拉回答:“因为她并不值得我对她好,而且这就是她需要的方式。”法斯宾德的母亲安妮塔隐约记得自己就说过这样的话。虽然她总在儿子的影片里出现,其实后来发现那都是些被讽刺的角色。

  法斯宾德这样的性格也交不到什么朋友,他的情人、仰慕者和同流者都被他招至“反戏剧剧团”,一直陪伴在他左右。虽然在戏里戏外都遭受他的随意拼凑和摆弄,却一直对相貌丑陋的法斯宾德保持着难解的倾慕,唯一的解释——这群人都是“受虐狂”。法斯宾德已经把萨德—波德莱尔的SM理论发扬广大,用他和他的电影重新定义:虐待,童年时代缺失爱的孩子在长大后企图吸引别人关注的一种极端方式。

  这种方式首先表现为残酷。法斯宾德认为“残酷是一种屈从于需要的严格纪律”。他也不相信爱情:“爱情是一种最精良、最狡猾也最有效的社会压迫工具”。其实这些早就都写在他的第一个剧本《水深火热》里(2003年法国人奥桑把它拍成了电影),法斯宾德的所有电影,大多围绕这样剥削式的残酷之爱展开。《狐狸和他的朋友们》里,中了头等彩票的外来务工人员获得了富家少爷的爱情,其实后者是想用这笔钱发展自己的印刷厂;《四季商人》里,丈夫只有决定不再推着货车叫卖,成为在贸易市场摆摊的小业主时,妻子才会更看得起他。

  法斯宾德是一个貌似残暴的胖子,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将施虐者的身份迅速转化为受虐者。在惹怒别人后,他喜欢花大手笔哄人高兴;他把一切都做到极致,比如高效率的多产(在17年电影生涯中里拍了摄了41部影片,编导、演出了27出舞台剧),这些都是他自虐心态的表现。而这些又不可避免地与他的性倾向有关,据他的编剧罗兰-史特-拉伯说,法斯宾德“内心女性的成分远远超过他男性的本性”。这种内心的柔弱表现在电影里,就是一些最令人绝望的女性命运。《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现在看来集所有女性虐恋惨剧桥段之大全:丈夫上前线,为了等待丈夫归来无奈出卖肉体,为了丈夫错手杀死情人,丈夫归家后要把她转手给老板以换取前途。最终,玛丽娅-布劳恩选择了一种最具决绝的方式,以开煤气的方式与丈夫同归于尽。爆炸的烟火中闪过了一系列西德历史事件的新闻片段,令人马上对一个所谓的崭新时代产生怀疑。

【电影】——介绍法斯宾德的处女作,献给两个自杀同志情人的电影和他的遗作。

【爱比死更冷 1969年】
英文名称: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
剧情简介:
  弗兰茨·瓦尔什是一个慕尼黑青年,他曾犯过抢劫和拉皮条的罪而坐牢。出狱后,他决定洗手不干了,不了却被一个黑社会组织盯上,将他绑架到另一个城市,使用禁闭、威胁、毒打和许诺等各种手段要他为该组织服务。但他始终拒绝为其卖命,最后,该组织装着无计可施的将他释放,暗地里却派一个叫布鲁诺的小白脸跟着他,要他引诱弗兰茨犯罪,从而迫使他就范。弗兰茨在囚禁期间,已和布鲁诺认识,他在释放时邀请布鲁诺去找他。
  布鲁诺不久来到慕尼黑,找到了弗兰茨和他女友——妓女约汉娜,弗兰茨要约汉娜为布鲁诺献身,约汉娜一心一意想和弗兰茨结婚生子,因而拒绝了他。弗兰茨对她却毫不在意。弗兰茨告诉布鲁诺有一个土耳其人皮条客被杀,事情栽到他头上,皮条客的哥哥到处找他报仇,布鲁诺让弗兰茨把他干掉,于是,他们三人找到暗中贩枪的鞋匠,买了一把枪,随后布鲁诺开枪把鞋匠打死,达到稼祸弗兰茨的目的,对此,弗兰茨却毫无所知。

  他们三人来到一间咖啡馆找到了土其耳人的哥哥,布鲁诺开枪把他打死,并打死一名女服务员,随后,在一条公路上,布鲁诺又开枪打死一个要查看证件的巡警。弗兰茨为布鲁诺所干的一切背上黑锅,警察传讯了弗兰茨,因为现场没有见证人,因而将其释放...
------------------------------------
这部片子是法斯宾德的处女作,也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我在土豆上共享过。该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法斯宾德未来电影的走向风格和地位。
从始至终他的片子镜头和演员表演的一大特色就是非常像舞台剧。具有夸张的剧情,定格不动的画面,很多时候你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演员长达1,2分钟时间丝毫未动的静止着。但是这就是法斯宾德的独特之处。在不动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时间的流失,给我们更多思考的时间和感悟。
法斯宾德在大多数的片子中表现了一种对爱的残暴冷酷,以及对情感的迷惑和对肉体的欲望矛盾冲突。影片布景奉行“极简主义”,采用尽量少的道具和色调来凸显人物内心的萧瑟和虚空,一间白色房子、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张床,就基本造成整部片人物的主要活动空间。法斯宾德采用灯箱作为影片的主要光源,这让该片画面呈现出一种刺眼的惨白,每个角落都明亮透彻,人物活动其间无所遁形。影片的间离效果十分明显,法斯宾德一直保持观众和影片角色之间的心理距离,给观众以审视和思考的空间。
  “一部片的基本情节并不一定要多,而给观众提供一个机会打破自己的现实,其实是更重要得多的事。”《爱比死更冷》正好印证了法斯宾德这句话,影片的人物游离于现实边缘,沉湎于毁灭或者自我毁灭的行为里,抢劫、偷盗、杀人、性爱、死亡、漫无目的的游荡……
《爱比死更冷》人物表情空洞僵硬,观众根本无法窥视到他们的内心所想,而在对各种可能的揣测过程中,转向对自身现实的印证。法斯宾德说,“如果影片里人物之间各种关系都是真实的,观众就有可能把自己放进片子里去。”
  《爱比死更冷》是法斯宾德在探索电影技巧方面走得最过火的一次,不管是画面、音乐还是对白,都极大的挑战了现代人观影习惯,有点形式大于内容的嫌疑,或者说,它的形式太过极端,以致于掩盖了部分所要表达的内容。不过,这部颇有自转气息的电影,传达出一代人的迷惘,以及对传统道德的藐视和暧昧的同情。如果你不是看这部片子觉得乏善可陈,那么就是对这部片子钦佩不已。
  “爱情只是一种最精良、最狡猾、最有效的社会压迫工具。”——法斯宾德
  影片中弗兰茨、布鲁诺以及乔安娜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弗兰茨是影片的中心人物,由法斯宾德亲自扮演,他一方面掠夺着妓女乔安娜的爱情,把乔安娜追求稳定平静的生活置若罔闻,但很明显,他离不开她,而她貌似也甘愿被他剥削掠夺。另一方面,弗兰茨与布鲁诺之间的关系看来亦非朋友那么简单,他们之间隐约带有一种模糊不清的情感纠葛。乔安娜无疑对布鲁诺的出现充满警觉,但在弗兰茨的胁迫之下,对布鲁诺又似乎有一种怪异的感情。法斯宾德把三人的关系处理得十分暧昧,影片中爱情是个必须提、但又不知从何提起的命题。这种冷漠残酷的折磨,其痛苦远甚于面临死亡时的挣扎。片中弗兰茨强迫乔安娜与布鲁诺上床时的那段对白令人难忘:
  “为什么打我”
  “你嘲笑布鲁诺,他是我朋友”
  “那我是什么?”
  “不知道,总之你爱我就是了。”
   ……
  这是一个荒诞的对白,正好突出了人物的内心迷惘和精神匮乏。他们不仅对外界,就连对自己本身,都带有一种不确定的彷徨。就如同他们三人的关系,每两人之间似乎都包含某种情意,但又似乎并不全是。布鲁诺是黑帮社团派来引诱弗兰茨入伙的,他把杀人、抢劫的事情,都统统嫁祸到弗兰茨身上。但弗兰茨出狱时,在警察局门口接他的布鲁诺脸上飘忽不定的笑容,又似乎包含某种真情。弗兰茨拒绝为黑帮社团服务,却禁不住布鲁诺的引诱,干下不少犯罪活动。乔安娜表面看来对弗兰茨一心一意,但在弗兰茨入狱的时候,又勾引起布鲁诺,在两人在自选超市里的偷窃行为也达成一种无声的默契。法斯宾德则对这种徒劳的爱表现出比死更为强烈的绝望之感。男性之爱,男女之爱,看起来都暧昧而徒劳,性在此也变成无足轻重的工具,只不过是一个人掠夺另一个人的手段罢了。
  《爱比死更冷》整部片弥漫在死亡的惶惑中,一切都脆弱不堪,一切都没有存在的理由。弗兰茨拒绝黑帮社团的邀请,并非想改邪归正,或者有什么更远大的目标,相反,他没有任何计划,回到女友身边后,继续挥霍青春,掠夺生活。法斯宾德形象地抓住了他们那一代人共有的困惑,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信仰缺失,道德沦丧。在这三个漫无目的游荡街头的混混眼中,杀人、偷窃、抢劫也只不过为了提醒自己仍然存在而已。弗兰茨成了法斯宾德自己的倒影,他的绝望透彻心扉。他暧昧地处理各种情爱关系,既追求爱,又亲手将其打碎。透过那些凝滞的镜头和缓慢的动作,有一种愤怒和狂暴隐藏其间,悲剧注定酿成。
  影片自始至终都蕴含死亡意味,从监狱里的血腥虐待,到餐厅杀人事件,每个人都表现得冷淡非常。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餐厅里,当布鲁诺把枪对准女服务员时,她的眼神竟然是一种事不关己的空洞。这个反常的表现正是法斯宾德所需要的,世界如此冷酷单调,生不为之乐,死亦不为之惧了。
  影片的结束起到极为生动的点题作用,布鲁诺设计准备在抢劫银行时,让狙击手把乔安娜射死,而乔安娜出于本能反应报了警。在行劫过程中,布鲁诺被乱枪打死,弗兰茨与乔安娜驱车而逃,半路中,布鲁诺的尸体被扔出窗外。乔安娜告诉弗兰茨一切,而弗兰茨骂了一句:“贱人”,汽车继续狂奔。一切依旧冷淡而冰凉。好像布鲁诺从未出现过,一切从未开始过……
  《爱比死更冷》是法斯宾德对好莱坞强盗片一次超凡的解构,不管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极其鲜明的个人特色。这种生之绝望与死之冰冷,是好莱坞套路所忌讳的。而它们却成了此片成功的重要因素,虽然比起法斯宾德之后的电影,《爱比死更冷》在仍有些不成熟,不过,或许因其生涩,让影片更呈现出另类的活力和美感。



【狐及其友 1975年】
英文名字:fox and his friends
剧情介绍:
  这是著名的同性恋导演法斯宾的的影片。由他自己主演,据说是他朋友的真实故事。弗兰茨在一个巡回展览团工作,展览团非法展览被取缔后,他失了业。后经古董商马克斯介绍,到了一个有钱人的同性恋团体,在那里,他认识了企业家的儿子欧根,他们相互爱上对方。欧根得知弗兰茨新近中了50万的彩票后,他赶走以前的朋友菲力浦,一心一意跟弗兰茨在一起,弗兰茨的姐姐和朋友劝阻他,他被欧根的风度所吸引,不能自拔。欧根和弗兰茨有了一套共同的房子,是弗兰茨的钱买的,但产权是欧根的,欧根父亲的企业快破产,欧根诱使弗兰茨拿出10万钱入注企业,使之免于破产。欧根父子看弗兰茨头脑简单、单纯,在契约上做了手脚。弗兰茨沉迷于爱情,对此毫不在意。欧根诱发弗兰茨买高档东西,出入高档场所,把他钱花光以后,两人在一次冲突中,弗兰茨被赶了出来,在法律上,他什么也没有。弗兰茨两手空空,流落街头,他去找姐姐,又被姐姐骂了一顿后赶了出来,绝望的弗兰茨在地铁大厅服毒自杀,身上仅剩的一点钱,也被两个小孩掏走,以前的朋友路过看见他的尸体,也匆忙走开。
--------------------------
在法斯宾德的影片中凡涉及到同性爱恋状态的呈现大致分两种:
一是将这份情感在现实中隐性的状态呈现。展现这份关系因为生活的常态而使其让人们无法也无从去正视而引发的情态。如影片《爱比死更冷》《四季商人》……
另一种就是以直面的状态,将其视同于任何一份普通情感,只从这份关系中挖掘关乎爱的成分。为此他甚至过滤掉非世俗情感在世俗环境中的真实状况,如影片《佩屈拉的苦泪》《狐及其友》……
影片《狐及其友》拍摄于1974年。在这一年,法斯宾德和他的爱人萨林的关系正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中。
这是一份纯然由爱的狂热而开始的感情,法斯宾德是在法国的土尔其浴室和萨林结识的。在这段感情的初期,法斯宾德毫无保留地付出。法斯宾德赋予了这个莫洛哥人截然不同的新生活。他让萨林参与自己影片的拍摄,并决定和萨林共同生活。
但法斯宾德的心智状态势必是萨林难以企及的,他和萨林之间的真实距离,终在两个人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在爱从狂热状态中渐渐平静下来后,逐渐显现。生活更是在不知觉的细节中磨砺着这段关系。也许萨林并无知觉,但在法斯宾德的心中,两个人已经渐行渐远。这份情感在不知觉中的濒临崩溃。

“他的敏感,反感和恐惧俱转化为电影”。是这段关系的真实触动,让法斯宾德生发创作冲动和灵感。他和萨林关系而产生的内心的焦虑是他拍摄这部影片初衷。
法斯宾德冷酷的表面下澎湃着内心的汹涌。如果法斯宾德并没有真诚对待这段情感关系的话,他的内心完全不会有影片中所呈现出的煎熬。
现实中,法斯宾德对这段关系走到今天,既清醒但又茫然无措,正象当初他面对这份感情的开始。
正是现实中面对这份渐渐走向崩溃的关系的自身无力感和内心挣扎,才使得法斯宾德试图求助于自己灵魂炼狱——电影,以寻求更彻底的自我清醒。
电影终让法斯宾德拥有了强韧的意志力,更彻底的清醒。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是怎样带着自残的冷静直面返影于影片人物身上的真实自我。
影片中的弗兰茨并非只是愚蠢的受骗者,相反他对于钱财他甚至是很谨慎。
弗兰茨有可爱的粗鲁率真性格,有活力,勇气和魅力。他渴望情感。他爱尤金,他爱的纯净而茫然。因为爱,在弗兰茨的眼中关于爱人的一切都被笼罩上光环,甚至尤金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于是他渴望自己能和爱人站在同样的高度上,他渴望走近爱人的世界中。而他笨拙地别无它法,当他意识到他的钱可以让自己有走近爱人世界的机会,他毫不犹豫。
而当金钱介入这份感情后,一切却渐渐发生了变化。金钱本质所具有的冷漠和主动性。使它一旦侵入后便在不知觉中占具统治地位。从而引起猜测和焦虑。金钱的介入让弗兰茨无法清楚,尤金究竟爱的是钱还是自己。
而金钱固然可以搭建起生活表层的平衡,但永无法成为个人真实内心状态交流的桥梁。
弗兰茨无从知晓,爱可以逾越职业,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思维,意识形态甚至一切距离而发生,甚至可以单纯到只是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可当它一旦要落实于生活中,情况却会截然不同,小小的生活习惯都会成为难以逾跃沟壑。甚至小到音乐的不同欣赏趣味。 
弗兰茨愈是爱,愈是感觉到生活中的距离,愈是感觉金钱介入带来的衡量煎熬,就愈是感到焦虑,不安。他也就越是笨拙地试图以金钱来弥补平衡。弗兰茨深陷入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泥潭中,无能为力。
当弗兰茨终因痛苦不堪而主动提出分手时。那曾经强烈的爱,那份试图飞翔的情感,早已消磨殆尽。只剩冰冷的金钱框架下的废墟,而金钱本质中赤裸裸的狰狞更显现无余,将一切打入更绝望的深渊。
 
《狐及其友》的故事简单到当一切初露端倪时观众便能隐隐猜测出结局。
影片的残酷氛围在于它让你在不时感觉到注定的绝望结局的同时,侵犯性地逼迫你清晰地看到这一步步走向绝望的每一个复杂细节,而其细节情形的复杂让人无法清晰指认出事情的本质情态:是弗兰茨的原因还是因为尤金使得这份爱逐渐成为煎熬成为痛苦成为绝望。你甚至无法将同情心全然地赋于弗兰茨。整个过程始终让人处于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中,同时又感觉无能为力到绝望。

法斯宾德将自己的情感认知状态以及和恋人关系的真实情态通过影片进行无情的剥析。
在影片中他更是将自我的不同侧面返影于剧中矛盾双方。弗兰茨和尤金身上都带有法斯宾德的认知自我。法斯宾德冷酷地体验着投影于不同人物身上的自我的相互折磨煎熬甚至相互咬噬
法斯宾德冷酷地解剥着自我的灵魂。他甚至不企求任何的救赎幻想。一切在他的世界中残酷至彻骨。这本质粗糙冷酷的世界中的一切……这爱,这生活……
影片结束于这样的场景:弗兰克自杀后,两个路过的孩子冷酷地抢掠那冰凉尸体身上最后的钱,而弗兰茨曾经资助过的朋友经过,发现尸体,却终惶恐地躲避而去……
即使这样法斯宾德依然觉得不够彻底,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躲在一旁的两个孩子见弗兰茨的朋友离去,继续对那冰冷的尸体抢掠……

“迅猛龙是从侧面袭击猎物,悄悄的逼近,然后猛地扑上,用锋利的爪划开猎物的肚子,吞噬猎物的腹脏。”
“这一过程对于猎物来说恐怖的并不是死亡,而是在他们撕咬吞噬的时候猎物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一过程,甚至清醒地看着它们是怎样撕咬自己的躯体……”
也许,法斯宾德就如猎物,体验着现实中自我撕咬吞噬下的无能为力的清醒。体验这内心中比死亡更决然的绝望……
也许,这决然的绝望更源于法斯宾德的认知中,这一切的无解:那永不可能平等的情感关系中永存的控制剥削。那金钱关系介入情感后对情感不知觉中的蚕食。那生活细节粗砺的消磨,那彼此内心的永不能到达,注定了无力改变的侵蚀崩溃。
一个人要有怎样清晰强烈的渴望,才能生发出如此彻底的绝望……

萨林参加了这部影片的拍摄,这也是萨林最后一次出现在法斯宾德的影片中。
萨林终于因不解法斯宾德的冷淡而采取了偏激行为,伤人后逃往法国。
萨林最终被捕,在监狱中自杀。
……
“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之间的对等关系……那当然是梦寐以求的了,实际上……你只能是希望……

“ 可以孤独生活?您是问我为什么不放弃我和人的关系吗?基于某些理由,我想我依然有此需要。可惜!”

“ 是的,可惜!我处在一个如果我没有固定关系而活下去,且我会真的快乐无比的临界点上……”

“……或许……我会更快乐……”
法斯宾德始终没有到达他爱的理想境地,但他内心强烈渴望的驱使,让他一生都用他笨拙的方式爱着从没放弃----直到死亡.


【一年十三个月 1978年】
英文名称:In A Year of 13 Moons
内容简介
  1978年,德国法兰克福市。

  艾尔维拉清晨的时候,扮成男装到同性恋聚集地寻找男人,那里的男人们出于对女性的羞惧和被欺骗的愤怒,殴打了这个曾经也是男同性恋者的变性人。艾尔维拉回到家中,遇到同居男友,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最后艾尔维拉被甩下男友的汽车,妓女措拉成了艾尔维拉的倾诉对象。艾尔维拉再次回到家里,男友已经一去不返,她拿起一本科幻小说《被操控的世界》边读边哭。

  第二天,艾尔维拉被门铃吵醒,她急忙跑去开门,却发现不是男友,而是他变性以前的妻子依蕾娜。依蕾娜是担心她变性以后被人利用而特意跑来的,但艾尔维拉用科幻小说中的观点回敬了依蕾娜。

  艾尔维拉在酒吧遇到措拉,便向她大谈小说中的世界观念。措拉建议艾尔维拉去找心理医生,而艾尔维拉也无所谓多个听众。医生也对艾尔维拉无能为力,两人又去了孤儿院。年老的修女怎么也认不出面前这个女人就是当年那个叫艾尔温的小男孩,而艾尔维拉却在听到自己的童年惨境时昏到在地,措拉把艾尔维拉送回家,并守侯了一夜。

  早上,艾尔维拉恢复如常,去找以前的情人安东,安东现在是很有影响的经纪人。但她没有勇气走上去和安东谈话,而是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坐了一夜,清晨却看到一个因身患癌症而被安东解雇的职员在办公室自杀。艾尔维拉终于走进安东的办公室,但安东却不承认认识她,但是答应送她回家。

  两个人在家中见到被人打伤的措拉,就在艾尔维拉帮措拉找药回来之后,却发现两个人已经滚在一起作爱了。艾尔维拉愤怒的换成男装,剪去长发,跑出家门。

  艾尔维拉回到自己以前的家,请前妻和女儿接受自己回来,遭到拒绝。深夜,艾尔维拉又找到曾采访过自己的作家,再次被作家拒之门外。第二天清晨,那个作家在自己家地下室发现了艾尔维拉的尸体。
-----------------------------
摘自《一年十三个月》变性人艾尔维拉的悲剧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Osama Kavkalu)

我们对所理解的,便能做到不去责怪
(Was wir verstehen, das konnen wir nicht tadeln)
―――――歌德诗剧《塔索》(Torquato Tasso,1790)

1978年7月24日法兰克福,这样确定的时间里有着法斯宾德的暗喻。他想以真实、确定的时间在虚构里建造一种肯定。月亮年,似乎在欧洲有着不安和颓唐的情绪,让心低沉。
《一年十三个月》这是法斯宾德纪念自杀的同性恋人阿敏而创作的一部自辩式的影片,据资料称他的同性恋人阿敏在1978绝望自杀于法斯宾德的寓所。我深信,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良心的拷问,所以在阿敏死后不久,法斯宾德创作了这部影片,试图结构身份和角色的关系。片子充满了对人际冷漠的哀怨和现代社会无情的指责,他通过艾尔维拉的境遇,将边缘人的孤独和绝望展示在银幕上。无尽的阴冷是他作品的全部。变性人艾尔维拉在同性恋聚集地寻找慰籍而遭殴打开始,记录了他最后五天所遭遇的一切。这五天是绝望放逐的路程,是一个生命对自己残忍消解的五天。
艾尔维拉的角色是难言的,她是一个变性为女人的男人,失去了(男/女)世界对她的认同,她在此为两边抛弃。而作为她自己而言她多么想认同她的客观身份,可是同居男友克里斯多夫对他的评判让他的自我认定粉碎在镜语里,认同是一种他人主观的界定,人的自我相信在残酷的对应世界里没有了意义。
法斯宾德的《一年十三个月》里艾尔维拉的身份茫然有着导演自己真实世界的存在,那种和现世的疏离和存在的隔阂是角色和法斯宾德自我生活的双重投射。
艾尔维拉公寓里克里斯多夫对他的厌恶,那面清晰展示脸庞的镜子诉求着真实的世界,离开总是她人的原因,自我的逃避将责任推于对方,一如镜子无情的对应。但她被爱人野狗般抛弃在德国的大街,同情他的只能是主流的异客,边缘的群体,阻街女卓拉和她的对话里,我们读解出了她对自我认定迷茫和凄然。一个艾尔维拉注视镜子的镜头表明了分裂的存在,镜子在法斯宾德的影片里是圣物,代表着隔阂和生命的幻象。艾尔维拉是个屠夫的设置来自于阿敏的真实生活,而艾尔维拉对屠杀动物意义的阐述显然是法斯宾德自己对生命的思索,瞬间的创口和喷涌而出的热血将结束生命和此岸的关系。解脱,无论以什么方式,将是生命最终的归路。
屠宰场是法斯宾德自己担任摄影师的,这组几乎冷漠的镜头无疑是电影史上最血腥和使人震惊的,倒悬的牛绝望地任屠夫宰杀,而屠夫毫无表情机械地划开牛的颈项,红色让人直接面对无情和暴虐的存在,画外音中艾尔维拉癫狂的声音朗读着歌德诗剧《陀奎托·塔索(TORQUATO TASSO)》的台词,风琴声衬托了诗意而苦涩的念白。同时,血淋淋的镜头刺激着我们的视觉,血腥的场景隐喻着人的残忍本性和死亡的普遍性。牛的无助被慢慢扩大,直逼我们自身的命运,法斯宾德在此似乎已经嗅出了死亡的腐味。摄影机记录着剥皮、分块的场面,没有一丝情感的热度,只是记录,只是在意念里拖出人类残暴的长长血印,从对动物的屠杀到对自己同类的灭绝(如集中营)。
艾尔维拉和前妻艾琳的见面是法斯宾德对艾尔维拉(他/她)的角色在社会的处境的探索,这些改变也影响着他们的孩子。去势使她成为性别的第三性,两性社会的弃儿,他渴望接近一端,可是存在毫无怜惜地打击着她,成为爱情的牺牲者。
法斯宾德通过对白倾诉着人世的寥落和隔阂,那个关于朋友的梦流露着导演对人际关系的看法,生命的空落和疏远。
修道院询问身世的场景是精神的探问,卓拉的形象被法斯宾德塑成了天使,她带着找回昔日的世界,想从中知道缘由。
修女道出了一个真理:上帝不会那么残忍,他宁可不存在。人的生活在于自己的选择无论他的境遇是什么。修女叙述着,镜头在圣者(修女)、弃者(卓拉)和他/她者(艾尔维拉)之间穿梭,表达着世间的无望和神的缺席,这个段落充满象征性。
法斯宾德就这样不断拷打和鞭挞着人的真相,追问着道义的底线,直到卓拉讲述的恐怖童话将人打入不可恢复的地狱。为了见证童年的理论他还在(61:11)的电视荧屏上露了一小脸。
影片最为经典的一幕是艾尔维拉在资本家安东的大楼目睹一个绝望者自杀的戏,这幕戏法斯宾德用了间离的效果,使得整个场景有着剧场的样式,前景中的栅栏代表着无可救药的疏离和隔绝,生命在这样的场景里只是剧本的诵咏者,根本没有控制的能力,我们只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而已。艾尔维拉和自杀者讨论着生死和自杀的命题是种尘归于尘,土归于土宿命,这些到问吊的一刻达到高潮。
资本家安东的段落的读解,在英国人罗纳德的文字《法斯宾德的世界》里有着他的读解。可是我认为这个段落是法斯宾德对资本主义世界真相的总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安东,就像任何人可以成为杰瑞·路易斯,这只是角色的配置问题。这个段落里有个层层叠叠的门的镜头,它和此后艾琳和女儿讨论卡夫卡《城堡》有着呼应的作用,这是一个关于人距离的意象,远隔、虚无。
艾尔维拉寻找不回认同,他在绝望里换上男装去见昔日的妻女,可是,她/ 他是谁?!他只是一个被所有人从真实里抛弃的"十三不靠",人们所有的关心只是口头的同情和语言的表述,这些行将熄灭的他/她而言,显得伪善和苍白。
她/他去了,像狗一样死在了安东和卓拉的身边。她的公寓只是法斯宾德叙述的舞台。马勒充满悲悯的《第五交响曲》成为了艾尔维拉的挽歌。
而影片最后的镜头是那个走进地下室的修女,这种往下行走的镜头有着弃绝的意含,上帝应该是在天上的。
看了这部电影才恍然明白,张资平在《东邪西毒》里那个灯笼的意象来自那里,蔡明亮《不散》楼梯栅栏的意象来自哪里。
关于阻隔和疏离的命题,是绝望的法斯宾德一生的探讨,受虐和被虐是他潜在的话题。
阿敏的死亡和毒品的侵蚀让这个天才的心灵变成漆黑一片,直到自己和死神拥抱。





【水手奎莱尔】1982年
又名:雾港水手
英文:Querelle
该片又名与恶魔结盟,1982年法斯宾德拍摄了根据让·热内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水手奎莱尔》
内容介绍:
  昏沈色陰的霧港,一架泊於霧港的貨船,一間酒吧,一位英俊、健碩,性感中帶出邪氣的水手,一件兇殺案開始揭幕…… 導演從兇殺案中帶出男性的情慾世界,酒吧老闆色誘水手;水手色誘警察、酒吧老闆妻子及年輕人;船長愛上水手,水手於戲中等同魔鬼,持靚行兇。但是,如細心探究水手的性格,會覺雖然行為是魔鬼,但亦會發現他可憐孤獨的不幸,可能是他的魅力於戲內亦俘虜了我,使我對他產生同情。原來美麗亦可以這麼具殺傷力。   
  戲中故事不但荒誕,而且情感位亦很異類,如年輕人色誘女朋友的哥哥,水手哥哥與酒吧老闆妻子公開有染等行為,導演沒有因禁忌而有所避忌,反而於戲中當作是一件平常事,男與男的愛與性同男與女無分別,反而導演為了加強這肯定性而於充斥裸男水手的船港拍攝,而且場景設計亦有意無意間出現陽具造形等建築及圖案,把這舞台感的場景滲出強烈的剛陽及崇拜男性的味道,而且用色以暗綠紅黃為主,帶出一陣陣妖邪、淫蕩的迷幻。而導演特別在不其然間為男主角水手身上打上一層光灰的顏色,凸特顯出他的與別不同及孤獨的性格。
     
  水手為錢走私鴉片,甚至為了獨吞金錢而殺死同伙,然後水手的色誘行為給導演拍成似有若無的動機,又似為水手對性的需要而來,當然,尾段一幕水手嫁禍年輕人都拍得很含糊,當時為嫁禍而嫁禍,但後來對年輕人產生愛與性,絕對性格抽象,疑幻疑真。可惜最後水手的出賣把水手的無情揭得體無完膚,什麼叫冷酷無情,這幕完全盡顯。加上講古佬的句句有意思的說話(因船長會把對水手的愛意錄音,所以本人認為講古佬就是這船長,加上船長能同船艙內目睹水手的行為,所以對於兇殺案的過程完全清楚明白),使這帶點邪惡的碼頭滲出淡淡淒美,同樣流露了水手的內心世界。=
  
  水手能使戲中角色為他瘋狂,當然魅力不同凡響,演繹這角色的就是Brad Navis,戲中為了突顯他的魔力,藉著劇本故事的發生點,利用了令人想入非非的制服誘惑──水手服。一件差不多露出全胸的背心、一條緊身褲、一頂水手帽,襯托出男主角引人的身形,性感的胸毛,及令男女崇拜的性徵表露無遺。相信你是男女也好,攣直也好,都會受這性感的角色造型而著迷。
  
  雖然此戲眾角色性格較為輕描淡寫,而且故事方面亦不是太討好及出色。但只欣賞場影設計,拍攝用色技巧及男主角的誘人演出已值得一看。而且從中亦能挑起大家對性的慾望。男人,真的可以這麼殺死人。
----------------------------------
法斯宾德拍摄的水手奎莱尔,是我见过最让人爱的阴险受。他主动色诱酒吧老板;明知道船长对他有柏拉图的暗恋,但是仍然去残酷的摧毁他的美梦;和兄弟之间羁绊,搏斗相互妒忌猜忌又纠缠不休;以及邪恶的杀死信任他的朋友。利用所有对他有好感的人,他似乎如鱼得水玩弄他人于鼓掌。但是我们看到的他又似乎被自己内心的恶魔所驱动,无法自拔而可怜可爱。

柏拉图暗恋:船长塞龙对水手奎莱尔
  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手奎莱尔》是一部有着双重主人公的影片。其中另一位主角便是军官船长赛龙(在我眼里他是个被恶魔之美吸引都是又恐惧着想保持自身立场的角色)。在叙事面上,他是片中全部行动、事件的旁观者与知情人,而在结构面上,他又扮演了文学作品中的叙事人——一个人物化的叙事人。在视听面上,这个人物似乎总是十分舒适地坐在舰艇指挥室里,透过玻璃窗居高临下地俯瞰一切,与此同时,他又鬼影般地无所不在。他的目光追随着另一位主角奎莱尔,审视着他、评述着他。影片中几乎每一段落之后,都会出现一个赛龙的近景或特写镜头:他在门外、窗外、甲板上、舷梯旁……。影片中摄影机的运动与静止方式、镜头间切换、摄影机的方位与角度,也时常以赛龙的视点为依据。其中大量跟拍人物的镜头,犹如一道紧紧追随人物的目光,而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的固定镜头,则象是一双远远窥视的眼睛。  
  赛龙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又是一个狂热的窥视者。在影片的一副画面中,赛龙的面孔隐没在黑暗里,只有一个椭圆的光斑照亮他的眼睛。这幅画面作为标示符号,使人联想起情节剧中俯身通过钥匙孔窥视的小人。这同时与叙事面中那个颇有尊严的上等人及结构面的权威叙事人的形象,形成了一个反讽式的对位。
在奎雷尔尚未出场前,就已经在罗西娜在牌戏时和罗伯特的对话中呈现出于闪烁状态。

兄弟羁绊:哥哥罗伯特对弟弟奎莱尔
在奎雷尔尚未出场前,就已经在罗西娜在牌戏时和罗伯特的对话中呈现出于闪烁状态。
罗西娜:你有一个兄弟?
罗伯特(若无其事地):他怎样?
罗西娜:你从来没提到过他……
罗伯特:为什么要提?  
罗西娜:你们很相象……
罗伯特:别人都这么说,但不是那样,奎莱尔是一个水手。(这时罗伯特的手无意识间扶摸着自己的肩膀)
罗西娜:也许是真的。但你爱他,超乎你想象……
罗伯特:胡扯……他是我的兄弟,仅此而已……
这时罗西娜看着牌局摇头。
罗伯特:为什么摇头?
罗西娜:不知道为什么,但你弟弟很危险?
罗伯特:危险?
罗西娜:危险……找到自我……
罗西娜对牌局显示的有些惊讶,奎莱尔这个罗伯特从未提到过的“兄弟”,这个漂泊于罗伯特内心,一直被罗伯特以不肯承认的排拒的“爱”的状态放逐的危险又迷惑的“水手”,现在正在暗示中渐渐靠岸。
    当奎莱尔第一次出现在妓院时,身体被意指虚幻的蓝色光笼罩。罗西娜恍惚中试图去触碰他,却象是试图去触碰虚空。 在影片中“兄弟”两人的状态也更象是一体中不断对抗排拒并“爱”着的不同自我。
    奎莱尔和罗伯特两个人在刚见到对方时就下意识地分别摆出敌对姿势,并在拥抱中相互击打对方。
    奎莱尔和罗伯特在影片中始终处于这样状态之中。在对抗中实现融合的状态:他们俩个越来越相象,他们的打斗象是情侣在争吵。

依恋之情:逃犯吉尔对真凶奎莱尔
而影片吉尔(和罗伯特由同一个演员扮演)这一人物和奎莱尔的关系状态使得这一切更加扑朔迷离。
吉尔被当作杀人逃犯躲藏起来,被奎莱尔(真正的凶手)发现,他开始帮助吉尔,无辜的吉尔根本不知道真相,接受奎莱尔的“雪中送炭”,在这种依恋的心情中,奎莱尔也开始对吉尔有同犯的感情,对他起了爱意。在两人的关系中,显然奎莱尔做了一次??,他主动吻了迷茫无助的吉尔。取得吉尔真正的信任。
    影片最后,当奎莱尔出卖了吉尔,此时的吉尔打死也不能相信,一直爱着他的奎莱尔居然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其实奎莱尔才是幕后的恶魔。(真鬼畜呀)依然是同样的场景,罗伯特痛苦地趴在桌子上,笼罩在兰色光下,当奎莱尔走进来,罗伯特离开兰色光区,而奎莱尔踏入,完成最后的仪式,而接下来的场景中,兰色光分别斑驳地打在两个人身上,奎莱尔和罗伯特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自我,此刻已然难以分辨。

性欲驱动:酒吧老板诺诺对水手奎莱尔
诺诺对奎莱尔从一开始就是性欲驱动。
因为赢得罗西娜,因为对同性的排拒,反而使得诺诺和罗伯特之间的因吸引而生发的抗拒力更加强烈。
“我和他们都可以那样接近,你却不行”
“ 现在我可以说和我妻子睡觉的是个畜生”
“我们可以做,至少我对对你感兴趣没兴趣,你不比别人丑……你对我来说有点疯狂……”。

    奎莱尔不但实现了罗伯特在杀维克时另一自我显现的重现,并且帮助罗伯特完成了内心始终排拒的这一复杂欲念的实验——“很模糊的,他感觉一切还没完,他必须完成最后的仪式,自己的死刑”。
奎莱尔在和诺诺掷色子时做手脚故意输掉,完成了罗伯特那种内心欲望的“死刑”。在马里奥的追问下,奎莱尔终于坦呈和诺诺发生性行为——和我想象中的不同。

死亡场景:

    当佩奥又一次当众羞辱了吉尔,吉尔在郁闷焦躁中醉酒,

    吉尔当着佩奥的面以一种因接近无法实现的挑衅状态亲吻奥尔,在佩奥冷漠的注视下突发性地杀了他。
——他控制我。我恨他!因为我想和他做朋友,但是不行!

  这是因隐匿的爱的永无法实现引起的焦躁状态中的最终爆发。
  
    而在奎莱尔杀死维克的场景中,两个人曾有这样的对话:
奎莱尔:我哥哥会处理好的,不要担心。他就在塞瑞亚……
维克:我听说维克瑞亚是个奇怪的地方。
……
维克:我听说诺诺也会帮忙。
奎莱尔:如果他要??怎么办?
维克:你会接受吗?
奎莱尔:如果我喜欢为什么不?
……
奎莱尔:你看到我哥哥,他也会对你有意思的……
维克:我不会??的
奎莱尔:你和他在一起,你会的。没有人会喜欢你,你是可爱的女人……
维克:你和我没机会。
奎莱尔:我呢?我和你有机会吗?

    说着奎莱尔走过去,以一种仪式性的动作将维克杀死。
    这是一次没有任何征兆性的杀戮场面。这莫名的杀戮在这里被除却了现实原因而呈现出欲望的暗流在“没有机会”的绝望下的吞没。
    这一场景中,人物状态却又在对话中呈现出变幻,奎莱尔所说的我是指自己,而维克所说的你是指谁?罗伯特还是奎莱尔?
    影片中,这指认迷失于闪躲跳跃的模糊闪烁中。
    在维克的死亡现场发现了吉尔的打火机,使这两次死亡发生了联系,但随即在吉尔的否认中变得模糊。
但在奎莱尔唆使吉尔去抢劫塞隆中尉时,他为吉尔贴上了胡子。这时吉尔和罗伯特重叠了。奎莱尔出神地望着他。
    吉尔抢劫塞隆并打伤他,但塞隆去指认时,却否认并不是吉尔。
    而在影片最后,当塞隆中尉进入妓院时却指认出了罗伯特。
    一切似乎都处于闪烁状态,让人无法分辨。
影片中塞隆中尉这一角色,是游离于故事框架之外的,在影片中,他作为男性情态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起到丰满补充作用。
    他一直隐藏于内心中的欲望,通过他的独白和内心独白完成,他和奎莱尔之间形成另一种层面上的排拒中接近。
    在影片中他一直在窥视着奎莱尔,奎莱尔的状态和变化被他尽收眼底,奎莱尔也有感觉。奎莱尔在和诺诺发生关系后,自愿到甲板下铲煤,这既是自我惩罚的一种挣扎,也是躲避面对塞隆的一种内心表现。
    当奎莱尔听到塞隆的录音后,当他处于出卖背叛了自我中的痛苦时,塞隆成为他救赎自我的一根稻草。
    但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塞隆在获得奎莱尔的救赎皈依后,他神情的变化。以及奎莱尔对他的诚恐,这救赎的结果注定又会陷入另一种困圄之中,“爱的控制”。
    奎莱尔最终和塞隆中尉而去,梦魇消失,罗伯特惊醒过来,在罗西娜,诺诺和马里奥的笑声中,罗伯特渐渐恢复了常态。笑声中,这个世界依旧一切如常。
在热内营造的非常世界中,所发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姿态,每一种眼神总别有意指,总是意味着更多的本质,更多的内容。而在法斯宾德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样赋予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每一道光更多的本质,更多的内容……
    这是属于法斯宾德的热内的非常世界。
    在《水手奎莱尔》中,法斯宾德运用远超出《冯塔那:艾菲·布里斯特》中所运用的疏离手段:超现实场景,模式化的色彩象征,玻璃,镜子,旁白,字幕,内心独白,影片中叙述的角度转换,仪式性场景,等等,来实现疏离效果。一方面是缘于影片风格化和叙述氛围营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感觉出法斯宾德更加强烈的籍此实现观众理解的自主化目的希望。
    也许以上这些理解和法斯宾德试图通过这部影片所表现的已差之千里,但有一点是可以感觉欣慰的,那就是法斯宾德希望观众实现自主化的意愿。并且,面对这样一部影片,也只有用这来安慰自己了。
---------------------------
   《水手奎莱尔》是我认识法斯宾德和开始喜欢法斯宾德的标志性作品。我看了这部片子不下3遍了,的确是一部非常好看,很有意义的片子,因为其中的很多画面和内容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特别对主角很有爱,乃是我见过的电影中第一的腹黑受。
  推荐喜欢看深度老电影的孩子们看看去。
总结
回顾这些我所介绍的片子,这位德国痞子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有一个悲剧结局,最后的命运总是有死亡的阴影笼罩其中。这使得我们不难发现,法斯宾德的自我毁灭意识以及他对人生对人情一直抱着一种破坏欲。即便在得到爱情的一瞬间,也将预示着黑暗死亡降至。法斯宾德的这种冷酷和残暴真是他的魅力所在。极度虐和被虐,极度热和冷。他的矛盾和疯狂,至今仍然让看他电影的观众震惊和着迷。就像水手奎莱尔,明知邪恶却仍被他的美丽所吸引而无法自拔。这也正是法斯宾德电影和他本人的魅力所在。

【语录】
1.我几乎是在无父母的环境中长大的。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自立了——大约是在七岁到九岁之间。 

2.我在幼年时就已经是一个所谓的躁郁症患者了。

3.那是一段无法以常理视之的童年时光……并不是饱受创伤的童年,而是根本没有童年,我的童年就这样无迹可寻地失落了。 

4.我唯一记得的是我对人一视同仁的态度。例如,当时有一个名叫安妮塔的女人,我称她为安妮塔夫人。她每天都会问我是比较喜欢她还是我的母亲——事实上,我对她们两人的爱是无分轩轾的。 

5.这是个古怪且无父母的家庭。

6.他们在一九五一年离婚,那时我才五岁……但远在他们离婚之前,就没有人教导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我真的是像一朵无助的小花般地自生自灭地成长。

7.每个刚诞生于这世界上的人并不会被视为真正的人类,因为很明显地,要成年人严肃看待这个尚未发育完全的小东西是十分困难的。随着时光的推移,儿童开始将父母视为某种统治人物,于是他们终其一生都会接受统治性角色,但他们同时也会企图毁灭统治权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这也就是说,他们同时成为虐待狂与受虐狂。

8.同性爱可能是我所有影片里的一个元素,不见得通通都是这个题材,但它们都有一个同性恋者的观点在其中。 

9.所谓‘边缘人’根本不存在;愈是看似逾越社会常规的人,反而愈受社会人际关系的宰制。

预告:
法国现代美人导演

TOP

法国现代美人导演

也许大家早就看腻了那些长得不怎么,但是却总是把深度放在第一位的同志导演们。不论如何,同志电影的导演,如果为了唯美而创作是个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被我称为“最俊美的同志导演”这位法国的现代美人弗朗索瓦·奥宗

Francois Ozon,翻译为弗朗索瓦.奥宗,算是新生代法国导演中最为中国影迷所熟悉的之一了。他1967年11月15日出生在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喜欢电影,在巴黎一大获得电影学硕士后,考入顶级电影学府La FEMIS导演系。此后用超8/16毫米摄像机拍摄了大量短片(他的许多长片都有着早期短片的浓厚影子)。98年执导第一部长片《SITCOM(失魂家族)》后,力作不断,迄今为止已有8部电影问世,获得不错的票房同时也每每能在各种电影节上看到他的身影。因此许多人都把他看作当今法国最有潜力的中生代导演,并且冠以各种头衔,有人说他继承了希区柯克或夏布洛尔的衣钵(擅长悬念与惊悚,爱拿中产阶级说事),也有人说他是法斯宾德的追随者(多拍室内剧,主题和情欲有关)。在他目前为止的长片中,可以找到从伯格曼到阿莫多瓦等诸多大师的影子,其自身的风格也在不断的变化,所尝试的影片类型和题材也越发丰富,毕竟,奥宗还不到40岁。

在05年的《弥留的时光》(又译作《时光驻留》)中,许多人就惊呼奥宗已经逐渐体现出大师的匠气,不过大师这二字在他看来未必受用,他善于从前人处拾取灵感,实质上却是个背离法国电影传统的异数,你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法国味道,但很难看出新浪潮的影响。连电影界的不少同仁都对这个科班出身的后辈颇有微词,说他“拍的电影好看,好玩,却还没贾樟柯具有‘巴赞传统’”。不过在所有对他的形容和褒奖中,至少有一条是客观而令人信服的,相信他自己面对这样的头衔也只能害羞笑纳——“法国影坛最俊美的导演”。不过可惜的是,这张脸只在88年苏菲马索的《心动的感觉》中以几乎龙套的身份出现过一次,便永远与大荧幕绝缘了。正如他所说“我是在镜头后做电影,而不是在镜头前。”

 法国人是很少绝望的,本来嘛,法国气候宜人,人们生活悠闲,再加上国家富裕,也没有什么同性恋歧视,简直一个人生如此,夫复何求。所以法国人大都是比较想得开的,30多年前还聚在一起谈谈革命,现在,聚在咖啡馆里聊一聊女人就得了。可是,就偏偏出了个总喜欢给中产阶级添堵,给小资产阶级情调摸黑的弗朗索瓦"奥宗。


 想那奥宗最起码也是个小资产阶级出身,咋就那么革命的老和自己的本家过不去呢?关键最愁人的是,奥宗同志和美国当年的嬉皮士有一拼,“要做爱,不要作战”。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众多道貌岸然的中产阶级,纷纷脱衣脱裤,露出了他们那平时见不着阳光的白花花的肉。

  要说,奥宗也是个学院派,科班出身的导演。他不但拿到了电影硕士学位,并且在之后还进入了法国著名电影学校FEMIS的导演系深造。所谓只有更好的了解敌人,才能更快的从内部打垮他。奥宗的电影一点都没有法国经典电影那种絮絮叨叨的哲学氛围和磨磨唧唧的文艺情调,谋杀、色情、血腥、诡异,堪比当年的帕索里尼往中产阶级脸上扇嘴巴子。关键是他还有那么种超现实的黑色幽默感,于是,一个美满的中产家庭因为一只小白鼠的到来完全乱了套(《失魂家族》),一对情侣上演了一个血腥版的伊甸园童话(《犯罪的情人》),在奥宗的手里,一切都有那么点喜剧意味,一切却又那么荒诞的绝望,当我们被奥宗的形式主义震惊的张大嘴时,估计他多半是躲在后面窃笑呢。

 不过这时的奥宗还只能算是个非主流新锐导演,真正奠定他大师地位的是那部号称拥有“老中青三代法国最牛女性的阵容”的《八美图》。这部电影不但在内容上回归了法国经典电影——这是一部夏布罗尔风格的悬疑剧,在形式上更是继承了老派的法国歌舞片传统。8个女人在一所房子里“杀杀人,跳跳舞”,唯一的一个男人被她们玩的团团转。当然,拍女人是所有同志身份导演的必杀技,女人在他们最单纯的注视下反而最大限度的舒展了身体,而柏林电影节也适时地送上了小金熊,欢迎奥宗这个异类的回归。之后,奥宗就开始在大师的路上狂奔,电影越来越优雅,主题越来越哲学,即使偶尔向自己以前钟爱的题材回一次归——比如《泳池谋杀案》——也已经不再那么恶毒了。或许真的是年龄渐大的缘故,现在这个奥宗已经完全是一派法国小资产阶级导演关怀人生、追问生死的大师气象了。

  或许,这就是一个大师的长成要付出的代价,即使你最喜欢的还是恶毒喜剧时代的他。

代表长片:
1997 《看海》Regarde la mer/See the Sea 片長:52分鐘
============================
海滨的小屋里,年轻的纳尔太太带着10个月的女婴西芙拉,在寂寞中等待着在巴黎工作的丈夫。一个陌生的女游客出现在她的窗前,要求在她家门前的露天借一块地方搭帐篷。纳尔太太犹豫着答应了。晚上,她还请女游客共进晚餐,并在饭桌上回忆起当年单身时旅行的奇遇。随着渐渐熟悉,两个女人带着孩子一起去海滨、一起进餐,纳尔太太大度地让女游客使用自己的卫生间,对方也在纳尔太太进城时帮她照顾孩子。彼此间还有了一点微妙的吸引。两人也有各自的秘密。几天后的一个早上,纳尔先生回来了,屋里空无一人。最后,在屋外的野营帐篷里,他发现了妻子全裸的被捆绑的尸体。远处的大海,一艘行驶的游轮熙熙攘攘,女游客抱着号啕大哭的西芙拉,穿着纳尔太太的红衫,望着大海。
◆幕后制作:

《看海》是弗朗索瓦·奥宗1997年拍摄的52分钟悬疑短片,有着浓重的希区柯克的风格。拍得诡异空灵。但是影片又有着法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的味道。奥宗认为,《看海》的主题,是“关于母亲与婴儿”。影片中,一种奇特的关系在两个女人中发展,对陌生人的戒备、对女人的情欲、孩子唤起的母性、冷漠和嫉妒渐渐交织,但这一切都发生在晴朗的海边。据说在拍摄该片的时候,弗朗索瓦·奥宗没有告诉女主角整个故事,正因为如此,母亲的怀疑、她渐渐升起的不祥的预感才在电影中表现得异常真实。电影中的孩子在现实中就是女主角自己的孩子。而描述一个封闭环境中的闯入者的概念,也被带到了弗朗索瓦·奥宗以后的许多长片中。


[[1998年]] 《失魂家族》(''Sitcom'') 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


《失魂家族》的原名《SITCOM》很有些讽刺意味,是情景喜剧之意。有事讲述一个本来安逸的中产家庭,在父亲心血来潮买了一只白老鼠回家饲养后,随即引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儿子尼古拉最先接触老鼠,很快他就在晚餐餐桌上宣布自己是同性恋。当夜,女儿玩了一会老鼠后,在半夜爬起来梦游一样跳楼自杀。尼古拉在女佣的丈夫的“开导”下成了“体育爱好者”,还经常带着大堆朋友秘密聚会。女儿下半身彻底失去了知觉,男友百般挑逗甚至不惜尝试施虐-受虐狂。妻子海伦也接触了这只“魔鼠”,于是她爬上了尼古拉的床,她要用自己帮儿子摆脱“同性恋”......
失魂家族是他的第一部长片,通过一只小白鼠潜入一个中产家庭导致其崩溃的黑色喜剧颇受好评,虽然这部影片就其讽刺力度、批判深度而言远不及此类电影的前辈布努艾尔。

[[1999年]] 《挑逗性谋杀》(''Criminal Lovers'') [[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
==========================================================


穿七分裤的男孩路克天真无邪像张白纸,他对爱丽丝怀抱纯情爱意,牵牵小手不谈性,就因路克始终不能come。画上深色眼线的女孩爱丽丝可不这么单纯,她求男若渴、对体格健猛的萨伊眉来眼去,一时兴起对路克胡诌两句,两人同心协力砍得萨伊血染淋浴间。犯了罪的少男少女驶进丛林湮灭证据,不料迷路昏饿撞见糖果屋,还没大快朵颐就被逮个正著,囚禁地窖哭天抢地也没辄,更赫然发现萨伊尸体重见天日!原来神秘的屋主猎人隐居丛林猎杀野兔也吃人,他偏好女孩瘦骨如柴、男孩则要白胖肥嫩,于是路克开始一段有泪不轻弹的包养生活,被喂被摸还得被ooxx,对性毫无经验的路克却在猎人的侵犯下初尝到高潮的喜悦。少男少女终于趁着猎人睡着逃出小屋,在警察前来抓他们的时候,却看到仿佛身处伊甸园的两人……
《挑逗性谋杀》把糖果屋童话嫁接在同性恋与S&M的大胆性幻想上,呈现了他乖张疯狂的想象力,巩固了法国电影“坏孩子”的地位。

[[2000年]] 《干柴烈火》(''Water Drops on Burning Rocks'') 柏林电影节Teddy Award for Best Gay & Lesbian Film
==================================

法斯宾德19岁时写下的剧本,但从未演出过,想不到奥桑会以向前辈致敬的方式来重拾这个室内剧题材。四个男女,一个是年方19的俊美男生,一个是事业有成的50岁男人,一个是男生的旧女友,还有一个是男人的变性前男友(现在是女性)。四个人同处一室,展开了情 欲和性 爱的支配和角力,内容大胆。


  十九岁少年法兰兹俊美可人,他走进四十岁富商里欧帕的厢房以为只是纯搭讪;老狐狸诱得纯情小兔彷若囊中取物,诱了他的身,更动了他的情,半年相处法兰兹俨然变身囚室煮饭婆,爱恨嗔痴固然喧扰,偶来的甜蜜却也落得心甘情愿。里欧帕出差法兰兹独守空闺,少年未婚妻安娜不甘情变勇闯豪宅,双宿双飞不成,反遭老狐狸一箭双雕,惹得少女春心荡漾,少年满面吃味,再加里欧帕变性旧情人薇拉补足三缺一,4P化学作用是乾柴烈火,且看谁的灰烬成就谁的光亮!

◎ 关于影片:

  1999年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奥宗的同志电影,威尼斯电影节影展作品。德国新浪潮大导演法斯宾德十九岁时写了生平第一个剧本,一出四幕舞台剧。他一生创作四十余部电影,却从没把这作品公诸于世,直到一向“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法国新锐导演弗朗索瓦·奥宗将它搬上银幕,铸成《干柴烈火》,才发现才气纵横的少年法斯宾德,早已投射惊人的满满情感,操控交织欲望,酿造这出狂爱熳烧的四幕剧。

  影片中的两男两女或者说三男一女,四个看起来边缘的、被社会主流摈弃的人,在封闭的房屋里,暂时远离束缚着他们的那些教条,任意妄为,努力发掘“快乐”里尚处于蒙昧的那些部分,但是,当他们越是努力挣脱他们身上被教化的痕迹,来适应这个暂时的桃花源,却越发显现出这些教条的难以挣脱,这些规则的难以逾越,以及权力、地位、身份的影响在这种看似开放却越发互相牵制的人际关系中的珍贵,原有的秩序在秩序被打乱之后,价值的不可替代和痛苦的不可颠覆。《干柴烈火》是对《挑逗性谋杀》结尾部分社会的力量介入的后果所做的延续性的的说明,是对《挑逗性谋杀》中“小木屋”理想国的自我反省。

对电影《干柴烈火》的一句话点评:弗朗索瓦 欧容这位游走于道德和不道德标准间的导演以其独特的风格在新一代法国导演中独树一帜,欧容的风格堪称把特吕弗的温柔、布努埃尔的荒诞、希区柯克的悬念以及法斯宾德的冷静凝结于一身,这不是夸夸其谈,虽说欧容在国内的名声不响但他已是我现在最为关注的法国中生代导演。《干柴烈火》的故事本身来自于法斯宾德十九岁时写的一个剧本,弗朗索瓦 欧容和法斯宾德同样对于同性恋题材非常热衷,《干柴烈火》本身就是欧容向法斯宾德的正面致敬,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由始至终都没有踏出那套公寓的房门,固定的场景,简单的人物,甚至是以舞台剧的表现风格展示了一群边缘人与世隔绝的情感生活,看似肉欲横流,但却引起观者对于人物灵魂沉沦的不禁唏嘘。
意气风发的奥宗把法斯宾德19岁时创作的一出戏剧《干柴烈火》搬上银幕,两男两女的爱情与欲望游戏在幽闭空间里积聚起惊人张力。

[[2001年]] 《沙之下》(''Under the Sand'')
==================================

让和玛丽已经一起度过了20多年幸福的婚姻生活。他们的日子悠闲惬意,风平浪静。这年夏天,他们又像往年一样来到乡下的别墅度假。一天,玛丽在沙滩上晒太阳,让则下海游泳。但是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玛丽疯狂地寻找他,却一无所获。她只好叫来护滩卫士和警察,对海滩进行彻底地搜查,依旧没能找到任何踪迹。玛丽只得带着悲伤和未解的迷惑独自回到巴黎的家中。尽管无法面对丈夫生死未卜的现实,她亦只能强忍悲痛投入平淡的生活中。

  表面看来,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教书、健身、会友……实际上她一直不能忘却与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也不能够想象没有让的日子。她固执地坚信让还活着,并拒绝以过去时的方式谈起他,好象让就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虽然她开始试探着与文森特进行交往,但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内心的欲望也是难以压制的……

《沙之下》风格突变,以内敛感性的抒情笔调刻画丧夫的中年女子心灵久久无法痊愈的伤痛,比起过去的花哨作品,显示出一种成熟的风范。
 影片初看起来似乎受到《灵异第六感》的影响,颇有几分诡秘,但当观众怀着类似的期待看下去时,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神秘的隐情埋藏在平静的生活之后,它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女人如何战胜这场突如其来的精神危机,缓慢而痛苦地接受丧亲的事实。

  导演断然拒绝了使用煽情和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玛丽的心路历程,而是以一种平淡有节制的笔调真实地再现她心灵的伤痛。他抓住了玛丽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无关联的片段,并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琐事是怎样使她联想到丈夫从而陷入忧郁之中的。尽管影片极力淡化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导演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和饱含同情的叙述仍然打动了观众,通过那种生活化的呈现手法,观众很容易联想到自身。而影片中丰富的细节不仅成功地渲染出气氛,刻画了情绪,而且在导演的处理下,完美地融入情节发展中,并不显得冗长庞杂。

  欧容在这部影片中显得成熟大气,他以往作品中张扬而粗砺的个性特点和颠覆性的力量被一种沉静、朴实、内敛的风格所代替,更加精致含蓄,但比以往似乎少了几分冲击力和锐气。

  夏洛特·兰普林的表演是整部影片的焦点所在。她得到了一个女演员梦寐以求的角色。这几乎就是一部独角戏,她差不多出现在电影的每一幕中,成为支撑这部影片的关键。兰普林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演技。她完全沉浸到玛丽的悲哀中,将玛丽情绪上的每一丝波动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展露出来,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这位女性压抑的痛苦、心灵的创伤和为治愈创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当她大声地朗读维吉尼亚·伍尔芙的《波浪》时,她那已然无法成声的语调和悲伤的表情暴露出脆弱的心正由于产生了对丈夫的联想而备受煎熬,这一幕尤其令人感动。

[[2002年]] 《八美图》 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

 皑皑白雪笼罩的小镇里,一户富裕人家忙著庆贺圣诞节,在欢乐的气氛下,一家之主竟然意外被谋杀了!他身边围绕的八个女人全都是嫌疑犯,她们当中,至少有一名是罪魁祸首。

  于是无止尽的调查展开了。争夺、背叛、秘密、矛盾,在爱与恨之中搏斗著,原来每个人都有意想不到的隐私与不得不说谎的理由。伪装的面具逐渐褪下,伪装的假象不能再粉饰太平,事件背后的真相是既残酷又具悲剧性。

  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八个女人》造型
  凯瑟琳·德纳芙、艾曼纽·贝阿、伊莎贝尔·于佩尔、芳妮·亚当、维吉妮·勒多耶、丹妮艾尔·达里艾、卢迪芬·萨格尼尔、菲尔米·理查德 ,各有各的韵味,她们集知性美与表演才华在一身,也都是当代法国影坛的杰出女演员。要是能将上述几位全放在同一部电影里,肯定是法国影史上的创举,对观众而言,光是看她们几位同台演出就已经值回票价,但是要这些女明星能够不记排名、戏份合作,根本是电影人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偏偏有一位年轻导演不信邪,勇于尝试放手一搏,组合出当今法国影坛最闪亮的阵容,他就是曾经访台的新锐导演欧容,他的新片《八个女人》不仅在演员阵容上、也在票房上创下惊人的纪录。

  《八个女人》最早以剧场形式呈现,因为一宗离奇的谋杀案,牵扯出八个女人各怀鬼胎的阴谋及纠结的情仇,当导演欧容决定将其改编至大银幕,他脑中浮现的演员阵容就是如此,欧容开出横跨三个演艺世代的漂亮演员阵容,凭著对电影的执著与热爱,欧容逐一说服众女星,完成梦幻组合。因为拥八美在怀,欧容更大胆地运用场面调度,电影场景的三度空间与剧场式的景深,从美术布景、摄影、服装究极要求,要让每一个女人都能无比娇艳美丽。
  为什么电影一定要有男主角?为什么女演员只能当花瓶?同性恋导演欧容用《八个女人》对电影及女演员进行反思,当梦幻落实成真时,他针对不同女演员的特质与形象重新修正剧本,欧容心中暗自许下承诺:要让法国的优质女演员惊艳大银幕,这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华丽性感之宴!
《八美图》让奥宗的电影事业成就新高度,光是调配、发挥法国影坛三代顶尖女星的演技,就可称得上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玩转类型电影元素,充分发扬其黑色趣味,也让影片极具可观性。

[[2003年]] 《游泳池》 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

 莎拉·莫顿是英国一位畅销小说家,她遇到了创作瓶颈,便来到出版商位于普罗旺斯的假日别墅写作、旅行。一名性感狂放的年轻少女朱莉突然出现在别墅里,自称是出版商的女儿。莎拉的计划被打断了,两个女人的关系在朝夕相处中发生了微妙变化。莎拉似乎情不自禁地受到朱莉的吸引……
  《游泳池》是奥宗的第一部英语片。两位女主演夏洛特·兰普林和露德温·塞尼耶曾与他有过愉快合作,前者在《沙之下》里面唱独角戏,后者先后演出《干柴烈火》和《八美图》。影片由奥宗与他在《沙之下》里的搭档、法国小说家艾曼纽·伯汉共同编剧。据说这部影片十分“夏布罗尔”,早在影片还未完成时,就已经有片商表现出购买意向。在试映会上受到更发行商的好评。可以说,其商业前景非常看好。

  特别要关注年轻女演员露德温·塞尼耶,10岁就出现在阿伦·雷乃的电影中,在电视剧演出中成长,从《大鼻子情圣》《伦勃朗》《世纪孤儿》里排在演员表末端的小配角一路摸爬滚打过来,到2000年被奥宗慧眼识中,《干柴烈火》挑起大梁,短短三年间,塞尼耶俨然已成为法国新生代中的佼佼者,《八美图》面对那么多老辣前辈也毫不逊色。今年,她已经因《细小纺织品》参加了柏林电影节,而此次戛纳更有《游泳池》和《小莉莉》两部作品入选,绝对是最耀眼的女星。

[[2004年]] 《5x2,爱情赏味期》 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
================================
影片由一对年过三十且面临离婚的夫妻生活中具有决定性的五段生活,倒退看他们如何热恋,如何让爱流失在日常生活中,最后不得不分手,围绕在他们身边不同的伴侣遭遇,加倍对应出“相爱容易相处难”。

[[2005年]] 《时光驻留》
===================

影片讲述了一名30岁的摄影师罗曼,突然得知自己患了绝症,最多能活一年,最短只能或3个月,而且危险性极大。对生活本就有些迷茫的他,开始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罗曼小时候性格就很孤僻,不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总和姐姐无谓的争吵,因而罗曼没有告诉父母和姐姐,他不知道如何开口,也不人自己的死对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他只想和童年玩伴、自己的同性恋“女友”萨沙过完最后的时光。他开始考虑怎么样和萨沙说,躺他和自己共同分担痛苦,但名队深爱自己的萨沙,他不忍心,只好提出分手了。甚至野蛮的赶走了他。
  罗曼彻底的孤独了,病情也日渐加重。在等待死亡的寂寞中,他回到了奶奶家,那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他想在那里找到信任和快乐。他把一切都告诉了奶奶。奶奶说,为什么你会和我说,而不告诉家里人呢?罗曼简单的说,因为你和我一样,都是快要死的人了。
  再一次和萨沙见面后,他找到以前遇到过的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妇,他们曾跟他谈过,打算让妻子跟他有一个孩子,他同意了这对夫妇的要求,和那个妻子上了床。
  罗曼接到姐姐的一封信,信中说,她不明白这么多年两个人为什么总是吵架,这触动的罗曼,他给姐姐打电话,承认多年来自己的错误,并远远地拍下了姐姐和孩子在一起的背影。
  两个月后,罗曼约见了那对夫妇,他把自己的一切财产都转到了他们和腹中两个多月的孩子名下。他带着微笑和那对夫妇告别,一个人来到海边,静静地躺在沙滩上,旁边放着那台照相机。夕阳落下人群散尽的沙滩上,罗曼静静地死去。

[[2007年]] 《天使》 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
第57届柏林电影节闭幕影片。《天使》是奥宗的第一部全英语作品,改编自1957年伊丽莎白.泰勒的同名小说,原著描写了20世纪早期一位穷困潦倒但个性十足的英国女作家起起伏伏的一生。

           本片描述的是在20世纪出生贫寒但又很有个性的英国女作家Angel Deverell(萝玛拉.嘉瑞饰)人生的起起伏伏。此片根据伊丽莎白.泰勒的小说《天使》改编而成,Angel在Norley的一间屋子里长大,楼下是母亲经营的一家小杂货店。家境虽然贫寒,但是她富有想象力,梦想自己将来成为著名的作家。

           终于Angel的梦想实现了,发行商(山姆.尼尔饰)决定出版她的一部爱情小说,也许还出于对自己冷冰冰的妻子的极其不满(夏洛特.汉普林饰,她还在弗朗索瓦.欧容的《游泳池》中扮演作家),在影片中她就像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仅仅是一个平庸的凡人,当问及最喜欢的作家是谁,她会回到说:“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书,我很喜欢莎士比亚,要是他能写得有趣的话。”在成功的发表了一系列爱情小说后,Angel开始向英国上流社会靠拢,但她拒绝接受身边的世界,终日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之中。

【关于影片】
           第57届柏林电影节,开幕、闭幕影片均为法国人包揽,分别是《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和《天使》,更巧合的是二者均为传记片。人气火旺的弗朗索瓦.欧容(Francois Ozon),此番以英语片翻拍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但并非同名的那位电影女神)的小说《天使》,讲述20世纪初一位女作家的人生悲喜。同为英国作家,写畅销小说的伊丽莎白.泰勒知者寥寥,远不如同为女作家且在欧容先前作品中被大幅提及的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而在本片中,女主人公写的则是通俗流行的浪漫爱情小说。  

           与英国女作家有关的题材,连带老牌英国女星夏洛特.兰普林(Charlotte Rampling),一同成为欧容作品的特征符号。不同于先前或长或短的现代剧,《天使》是欧容第一次跳入复古风潮,背景是歌舞升平的爱德华七世时代。它影像精致、服装华丽、场景逼真,电影原声也和欧容之前作品的配乐一样优美。至于说这是欧容首次尝试全英文对白,其实在《游泳池》(Swimming Pool)中,他已经采用大部分的非母语。受过良好学院教育的欧容,还是采用自己最驾轻就熟的舞台剧表现手法;如果你喜欢《干柴烈火》(Water Drops On Burning Rocks)和《八美图》(8 Femmes),那《天使》连对白都不会让人陌生。但恰恰因为讲述方式的非主流,《天使》这部传记片却呈现着某种不真实感;也有人据此判断,欧容对英语片水土不服。

           出演女主角安吉尔的是萝玛拉.嘉瑞(Romola Garai),欧容亲切地形容她为自己的缪斯女神。第一眼就被欧容看中的嘉瑞,被视为扮演安吉尔的不二人选。被众人看好的她,今年还出演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片《赎罪》。
===================================
 奥宗探讨性欲、罪恶、暴力、偷窥等人类心理的阴暗边缘,将道德规条踢到一边,尤其对性别、性向界限熟视无睹,大玩情欲角力。

  他很会拼贴改装,说得好听点是“向大师致敬”,说得不好听就是抄袭。这点倒是深具所谓后现代电影挪用、移置、戏仿之意趣。《失魂家族》故事与帕索里尼的《定理》简直是如出一辙,《挑逗性谋杀》也有《邦尼与克莱德》《天生杀人狂》等亡命鸳鸯片的痕迹。阿尔莫多瓦、布努艾尔、法斯宾德、希区柯克等人的影子更比比皆是。

  其实不妨把奥宗看作一位电影顽童,他喜欢信手拈来的玩类型片、大师片,他玩得高兴,观众也看得高兴。至于多少人能看明白他玩电影的门道,又是另一回事了。比如他曾说在《八美图》里特意安排特吕弗的两位银幕女神凯瑟琳·德诺芙和芬妮·阿尔丹接吻,算是一把小小的调侃。

《挑逗性謀殺》裏面那個被殺掉的男孩好像也很眼熟,應該是嚴過某部同志電影的
而《乾柴烈火》裏面的老狐狸情場老手就是演《當男人看上男人》的那個富翁的法國老牌帥哥。

预告:
英国天才“诗人”
1

评分人数

  • david1385

TOP

fox and his friends回去看看:s05

TOP

雾港水手,残酷之美。

美,其实是相当可怕的东西。

TOP

意大利的大师楼主漏掉卢奇诺·威斯康蒂了
欧容的片子都喜欢~~~

TOP

ls,其实我漏了很多,Luchino Visconti的只知道魂断威尼斯……这篇我一直矛盾是在老电影里面介绍还是在导演专题介绍,对这个导演我不是很有感觉,但是对那个美少年演员确实有不少内容想说的……不过魂断威尼斯让我想说的除了演员,服装音乐等也很值得一提。曾经特别去买了带花絮的d9来研究……
另外以《二十岁的微热》一举成名的桥口亮辅另外的《流沙幻爱》和后来的《三心两性》都是我觉得很不错的作品,也想特别介绍一下的。

TOP

哈哈不能说是楼主漏下了 是因为帖子工作量太大
以后慢慢来吧 等待你的新帖
:s12

TOP

威斯康蒂比较喜欢翻拍文学作品,比如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灵感应该来源于古斯塔夫·马勒吧
他的《纳粹狂魔》很经典,我记得在TJ的帖子里也看到过
一个来自没落贵族家庭的意大利能对德国观察的如此深刻也属不易

TOP

很少有人对导演有如此精辟的点评,无语!!:s04 :s04

TOP

我的技术不高
否则应该把这个贴子做成电子杂志

TOP

英国蓝色诗人——derek Jarman

我把jarman称为天才诗人,因为他曾经有句经典名言:颓废是才智的第一表现。jarman的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诗人,更是一个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并用自己的摄像机描述这些真实的人。jarman的电影更像是一部mtv,当你看的时候,或许并无太繁复的情节构成,但是他直白的画面,就像一张会动的油画,让人驻足停留,给人以思考和感悟。

jarman拍摄过的电影
1.    Sebastiane / 塞巴斯蒂安 1976
2.    Jubilee / 庆典1977
3.    The Tempest /暴风雨 1979
4.    The Angelic Conversation / 天使对话 1985
5.    Caravaggio / 卡拉瓦乔 1986
6.    The Last of England / 英伦余烬1987
7.    War Requiem / 战地挽歌 1988
8.    The Garden / 花园 1990
9.    Edward II /爱德华二世 1991
10、Wittgenstein / 维特根斯坦 1992
11、Blue / 蓝色 1993
书籍
Books
    Dancing Ledge 1984
    The Last Of England 1987
    Modern Nature1991
    At Your Own Risk 1992
    Chroma 1994
    Derek Jarman's Garden 1995
    Up In The Air: collected film scripts 1996
    Smiling In Slow Motion 2000

……爱琴海中的珍珠鱼,深深的海水,冲洗着死亡之岛……在轻柔的风中,丢失的男孩子,永远睡熟了。深深的拥抱,咸咸的嘴唇相吻……我们的名字将被忘记,没有人再会记住……在你的墓上,我放下一株飞燕草,一片蓝色……这是我的死和英国的死。
——『Blue』 1993
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男孩爱上男孩,所有的女孩爱女孩,永不改变…
——Derek Jarman

我不想在为jarman写什么过多的评论了,因为这位诗人的一生有写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传奇,也已经有许多人为他写了评论。艺术家们总是在身前得不到过多的理解和尊重的,但是jarmna却不是,他在身前就是一个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虽然许多人觉得他的电影太多艺术,晦涩难懂,但是他那些油画一样的美丽镜头和诗歌一样的浪漫剧情,在英国人心中已经是一种神话。



我转载网友对jarman的评论,虽然这篇不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最详细的,但是我觉得写的人必定对jarman的大多电影看过才有此全面的评述。
一下转载自:
http://www.menggang.com/movie/uk/jarman/jarman-a.html
蓝色电影诗人德里克加曼

恺蒂

今年(1994年)二月十九日,德里克加曼(Derek Jarman)死了,死于艾滋病,死在英国众议院投票决定同性恋合法年龄的前两天,没能再与朋友们共聚在泰晤士河畔的寒风中。那凛冽初春之夜的朵朵烛光,是同性恋者们对平等的合法年龄的期待,是对投票结果的愤怒(在英国,异性恋合法年龄是十六岁,同性恋合法年龄本来是二十一岁,这次投票的结果是降到十八岁,但许多人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年龄是多少,而在于平等不平等),也成了为加曼送葬的挽歌。

德里克加曼,画家、诗人,电影导演,独立制片人,同性恋权利活动家,向来坦率、直言,极有艺术情趣和创造力,又独立于世,桀骜不逊。特别是他发现自己携带艾滋病毒后,更以其真诚、勇毅、智慧,为同性恋者寻求正义和公理,成为先锋艺术家们和年轻是同性恋者们的偶像、精神支柱和行动楷模,却也因此成为这个传统保守国度中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是主动要求医生对他停止用药的,他的双目已完全失明,皮肤、肌肉都在脱落,然而他却死得极有尊严,表现出超人的耐心、毅力和勇气。虽有人说他死得活该,但更多的人,包括同性恋反对者,却为他一掬钦佩感动之泪。无论如何,他的死,无疑是英国电影界的极大损失。

加曼是英国人,加曼是同性恋者,这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事实,也是始终纠缠在他的艺术中的两个主题。他出生于1942年,父亲是皇家空军的官员,加曼从小在意大利和印度的空军基地上长大。他与父亲的关系并不甚好,而母亲早染癌症,全靠加曼和妹妹照顾。加曼自幼钟爱绘画,但父亲却规定他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学历史和英文,加曼遵从父命于1963年完成学业,旋即进入Slade艺术学院中学习绘画,加入60年代自由放任的狂欢宴会。他的同学中有当代英国艺术家霍克尼(David Hockney)、普洛克特(Patrick Procktor)、和克拉克(Ossie Clake),在波微广场霍克尼的家中,在德瑞街的艺术实验室中,在圆房子的生活舞场中,他们的音乐越来越狂野了。霍克尼的满头金发在舞场中飞动,加曼仿佛第一次“从很高的跳台跳水下去,”骤然发现“颓废是才智的第一表现”,“每个我认识的人都认识其他人,我们生活在一起,像是整整一代人生活在一起”。在此期间,加曼作为一个艺术家小有成功,他参加1967年塔特画廊的青年艺术家画展,1968年在利森画廊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同时,他也写诗,从事舞台设计。到了七十年代,英国导演罗素(Ken Russell)请他设计电影《野蛮的救世主》(The Savage Messiah)和《魔鬼》(The Davil)加曼拍片一直用最简陋最原始的摄影机,背景常布置在画室或伦敦一些废弃的大仓库中,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作为独立制片人,经费向来是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加曼看来,电影最重要的不是情节、故事,不是场面是否大,而是电影所要表达的导演的思想。他的电影都很个性化,作为一位抽象派的画家,他摄影机下那些如梦如幻的意境,也都很抽象。

1975年,加曼拍摄了第一部公开放映的电影《塞巴斯蒂安》(Sebastine),这部电影结构松散,叙述了基督教早期圣徒塞巴斯蒂安的一生,他所受的折磨和他的献身精神。三年后,他又拍了《庆典》(Jubilee),把历史引入现实,表现了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她的魔术师的陪同下共游七十年代朋克(Punk)的伦敦城,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颓废疯狂的亚文化。这两部新奇的电影让人耳目一新,然而毁誉并至,《塞巴斯蒂安》中,加曼让他的人物都讲拉丁语,配以英文字幕,而且还有许多男子的裸体以及男子同性恋的性爱场面;《庆典》中的伦敦是毁坏、衰败的,女王也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形象,这很让一些自认“身心纯洁”的人受,不了,斥之为“腐败、恶劣、肮脏”。1979年,加曼拍摄了根据莎士比亚剧作改编的《暴风雨》,同样是现实、神话与历史的交融。同时,他也开始酝酿拍摄《卡拉瓦乔》(Caravaggio),然而经费和计划落实,却要在七年以后。

1610年,西西里Porto Ercole的海滩慵懒地伸展在热气中,米凯莱卡拉瓦乔奄奄一息。自从四年前那场在罗马的斗殴之后,他流亡在那波里,在马耳他,在西西里。终于,听到了教皇赦免他的传令,于是,“他收拾了仅有的几样东西,租了条小船打算回罗马,然而在海滩上,他却又无辜被抓了起来,两天后从监狱里出来,他的船已不在那里。在愤怒和绝望中,他在七月酷暑的烈日下沿着沙滩奔跑,希望能看见那条船”,然而他倒下了,牧人们把他抬到山顶,他发着高烧,几天后,他死了。这一年,他39岁。

卡拉瓦乔,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最重要的一位画家。黑头发、黑眼睛、深色的皮肤。他的形象是他画笔下的许多画面,他的颜色是他的画面的主调。他粗犷、好斗,总是在寻找计划或是伤害自己,或是伤害他人。他爱女人,更爱男人,最爱的还是他那把从不离身的短剑,他作画不守传统路数,许多后代人受他的影响,却也有人认为他破坏了绘画艺术。从这位自我陶醉、满身不服从、充满勇气和破坏性的卡拉瓦乔身上,加曼仿佛看到了自己。《卡拉瓦乔》是他最珍爱的题材。于是,他在伦敦一间大仓库中重构文艺复兴后的罗马:白门白墙,酒肆草垛的街景;精力过盛,热情暴躁的意大利人。他更在重构卡拉瓦乔的画室和他的一幅幅画面:巨大的画布,石臼中刚磨出的鲜艳的赭红色,阴沉的黑色;手捧水果篮的男孩,被蝎子蛰了手的少年,“年轻人的音乐会”上四位乐手娇润的面颊和颤动的琴弦;还有罗诺其,那位卡拉瓦乔所爱着的最终又被他用短剑刺死的罗诺其,健美、粗俗、贪婪,身披红丝绒扮演着圣马修,扮演施洗约翰。卡拉瓦乔的一幅幅杰作在加曼的摄影机下被重新画过,画面上的人物成了围绕卡拉瓦乔的故事,虽少情节,却惊心动魄。水果鲜花、男人的躯体都透着欲滴的诱惑和欲望;美杜莎头上乱蛇飞舞,颈断处鲜血淋漓,张开的嘴哭《卡拉瓦乔》终于拍完了,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很大成功。这七年中所遇到的阻力,舆论界所施予的种种压力,让加曼对同性恋文化和同性恋权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成了头脑最清醒的同性恋权利的支持者、争取者。1986年圣诞节前夕,《卡拉瓦乔》公映之后,加曼去医院做了艾滋病检查,结果不出他所料,是阳性。一个月后,他公开宣布了他的病情。八年之前,很少有人有勇气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更少有人有勇气承认自己得了艾滋病,加曼似乎成了第一个公开站出来道出真相的人。以后,有人问他为何当初要这样做,他说:“我这样做是为我自己,为我的自尊。我一生都在力争活得坦白、明了、被人接受,有时,竟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那么恐惧、不幸福,他们害怕告诉别人他们生活的真相。所以,我这样做是为我自己,并不是为别人,如果我的作法无意中帮助了一些人,那我会很高兴。”“我不是一个代言人,我只谈我自己。”

于是,死亡每时每刻都会降临,加曼的时间紧迫起来,病情在恶化,但他的创作却进入了旺盛时期。1987年《最后的英格兰》(The Last of England),1988年《战地挽歌》(War Requien),1990年《花园》(The Garden),1991年《爱德华二世》(Edward Ⅱ),1993年《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直到最后一部影片,他去世前不久拍摄的《蓝色》(Blue)。在拍摄电影的同时,他也不断地有书出版,自传,日记,电影脚本兼拍摄札记,都是些流畅的散文,笔调很有诗意,也很干净。同时,他又提起画笔作画,在曼城,在伦敦,在日本都举行过画展。

不间断地工作的同时,加曼的生活也有了变化,十几年来,他一直住在伦敦西区(West End)的一间窄小的居室中,西区是多彩多姿的世界,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影院剧院酒吧书店,也有索霍(Soho)区形形色色的色情商店,各种各样的人过往,加曼喜欢这大都市活泼多样。80年代末,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便用父亲留下的钱在海边买了一栋渔民的小屋,于是,作为英国人的爱田园、爱园艺的痴性迸发,小屋虽在核电站边,然而它毕竟面临大海,加曼命名之为“希望之屋”,每日锄地拔草,竟将荒地土屋变成了最美丽的花园。他又去海边采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石子、石块,精心布置,加曼的花园便不仅有花草,而且也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雕塑馆了。如此的乐观,如此的雅兴,很难想象到他是位面对死亡的人,在这个花园中,他不仅制作了电影《花园》,而且出版了厚厚一本1989、1990两年间日记,题为《现代自然》(Modern Nature)。“园艺原本就该是我生活的中心,也许我根本不该闯入电影世界。”花园拂平了他心中的许多骚动,加曼以一种乐观而博大的胸怀面对死亡,“坐在帆布椅上,看着太阳落下,又看着灯塔后晚霞中一轮满月升起,花园中的石头反射着月光,他们能听到我在厨房中轻声歌唱。”(1989年8月15日)《现代自然》不仅是他这两整个银幕上是一片蓝色,只有音乐和一群声音:嘈杂的医院声,喧嚣的海水声,主人公的陈述声。有时是荒诞感中的幽默,“我在一家鞋店前停下,但还是打消了买鞋的念头,脚上这双鞋已足够让我走进死亡了”;有时是对已因艾滋病去世的挚友的怀念,不断重复那些名字,“大卫,霍华德,格雷厄姆,特瑞,保尔……”,“我已没有朋友了,他们不是已经死去就是正在死去”;有时是对虚伪社会的愤怒,“虽然有‘与艾滋病共存’的口号,但在与艾滋病的战斗中,我却不会赢。健康人只是利用病毒,而病人必须生存在艾滋病中,人们对艾滋病的知觉提高了,但有些东西却遗失了。现实感被戏剧化埋没,思想失明,变成盲人。”

这是加曼的《蓝色》,没有画面,只是蓝色。《蓝色》是加曼去医院治病的经过,描述了他与艾滋病共存的最后岁月,是不同寻常的对病情的艺术性解释。拍摄这部电影时,加曼几乎已完全失明,他自知,这将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他要“给人们一种感觉,最起码让人们感觉到死亡是怎么回事。”同时,这也是他在艺术上的最后一次创新,他拒绝表现物象、景致和人体,把电影的形式推到极致。蓝色,是裹尸布的颜色,是沉没、受难的颜色,却也是天空、大海和飞燕草的颜色。“爱琴海中的珍珠鱼,深深的海水,冲洗着死亡之岛……在轻柔的风中,丢失的男孩子,永远睡熟了。深深的拥抱,咸咸的嘴唇相吻……我们的名字将被忘记,没有人再会记住……在你的墓上,我放下一株飞燕草,一片蓝色。”

《蓝色》是对恐惧和绝望的拒绝,是在死亡的利齿之间那种公然不服从的自由之态。“我献给你们这宇宙的蓝色,蓝色,是通往灵魂的一道门,无尽的可能将变为现实。”

在最后一本书《自承风险》(At Your Own Risk)中,加曼这样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今晚,我累极了,我的目光无法集中,我的身体逐渐消沉。同性恋的朋友们,在我离那么而去的时候,我会唱着歌离开。作为见证人,我必须写这个时代的悲伤,但不是要拂去你们的笑容。请读一读我在字里行间所写的这个世界的关怀爱心,然后,把书合上,去爱吧!希望你们有更好的未来,无忧无虑地去爱。也请记住我们也曾爱过。夜幕逐渐掩下,星光便会露出。”

“我活在爱中!”

==============================================================
慢慢微笑:加曼的最后岁月

毛尖

“我想念HB在屋里来回走动的沙沙声,劈里啪啦的打字声,老爷洗衣机叽里嘎拉地把肥皂水甩到厨房地板上……他帮我熨衣服,在他到来之前,我的衣服还从没见过熨斗;他吸尘,之前我不曾拥有过吸尘器;我抱膝坐着,他吼叫着在我面前晃来晃去,他做饭,他洗衣服,他把柠檬洁厕净冲入下水道。”这是德瑞克·加曼(Derek Jarman)在他最后一本日记(1991年5月至1994年2月)——《慢慢微笑》(Smiling in Slow Motion, 2000)中写下的一小段话,HB是他的同性情人,帮他度过了饱受艾滋病折磨的最后岁月。

加曼1942年1月出生于英国米德尔塞克斯郡,1994年2月死于伦敦。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因艾滋病引发的多种疾病导致他双目失明,皮肤脱落,肌肉萎缩,让这位全英国最勇敢最独特最不羁的导演、诗人、画家和园艺家也禁不住在临终前悲叹:“感谢上帝,生命终于快走完了。我真的有点厌倦,无法承受了。”

《慢慢微笑》原本记载在33册小日记本里,手订的水彩封面本子,刚好可以装在德瑞克的外衣口袋里,每册都题写着一句话:“捡到者有赏。”编者考林斯(Keith Collins),也就是HB,在前言里说加曼本人对于日记是否要出版其实是很矛盾的。有一次,他对HB说,在他死后,把他的日记都烧了。但同时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记录最后时刻的身体状况,天气,电影思想,以及爱情,并且为每本小册子费心取了题目,诸如“罂粟大战”“乌托邦里的一个寒战”“岁月渐老”等等。

他的日记最常写到的是电影,HB和HB的头发,性,HIV和他慢慢丢失的视力。


HIV和电影

1986年12月22日,加曼提前领来了自己的“圣诞礼物”——HIV阳性。对此,他早有准备,一个月后,他向世界公布了他的病情。著名的影评人尼古拉斯·容(Nicholas de Jongh)很为此动容,他后来说:“当时站出来说自己是艾滋病患者绝不是什么时髦的事!”《泰晤士杂志》说,“德瑞克·加曼是他那个时代的同性恋偶像,一个特立独行的天才。”他孜孜不倦地为同性恋事业奋斗了三十年,顽强而暴躁地抗击各种不合他意的同性恋报道,他坚持人人都是同性恋,只是有些后来变成了异性恋。他的“同性恋人之梦”和马丁·路德的《我有一个梦想》共享一个句式:“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男孩爱上男孩,所有的女孩爱女孩,永不改变。”

加曼死后两天,《独立报》刊发了麦卡皮(Colin MacCabe)的一篇重要评论,文章写道:“加曼生活中最重大的欢乐源于两个事实,他的同性恋身份和他的英国国籍。对同性恋的压迫和对英国传统的践踏燃烧着他的艺术。这两个主题交织在,也许是他最个人化的电影《英国余烬》(The Last of England, 1987)中,这部影片就在他查明自己是艾滋病患者后创作的。”加曼英俊,幽默,水银般光亮的个性,天生的智慧令他甜蜜、愤怒又充满激情,不过,他用词遣句却是老派的英国风,反对流行时髦的脏话。对同性和异性造成的强大引力一直是英国艺术界的一大传奇,这个传奇在他最后的影片《蓝》(Blue, 1993)中发展成一种电影图腾。

《蓝》是加曼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拍摄的,“为了让人知道死亡是什么样的,艾滋病人的死是什么样的”,这是一部无法定义无法复述的影片。在这之前,加曼拍摄的影片,比如《卡拉瓦乔》(Caravaggio, 1986),比如,《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993),都是出名的难懂而艰深,但是加曼无意票房,他淡然一笑:“我是我们这一代中最幸运的导演,我只拍我想拍的电影。”的确,就此而言,加曼非常幸运,他的影片是任何一个好莱坞导演无法开拍的,他用光和影来描绘生活,同性恋和哲思。《蓝》把他标志性的艰深推到了极限,或者说,他完全放弃了艰深,在这部电影里,所有的电影手段都被摈弃了,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画面,银幕上只是蓝,只是光影和画外音。但那是多么夺人心魂的77分钟蓝呀,说不清是清晨还是黄昏,连加曼的画外音都可以被忽略,我们自动进入子宫般的静谧国度,一个因完美的持续而造成的神秘产生了巨大的美感,先锋电影装模作样的自大在这里石沉蓝海。自然,《蓝》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文本,我们也很容易向它馈赠各种前卫的标签,但是,关于电影的主题,加曼却说得老实又古典:这是我的死和英国的死。


HB

提到HB的时候,加曼的语气总是宠爱的,眷恋的,挥霍的。在日记中,他写道:“HB开始养头发,他说现在不再有人看他了。自然,他这是鳄鱼眼泪。塔妮娅认为他美得不可思议,有一张令人永难忘却的脸。我自己也这么想。但HB从不相信。他从他母亲那里遗传了非凡的眼睛,绿色的眼珠,睫毛长得跟蜘蛛似的。HB有纹身,包括花,蜜蜂,蜥蜴,海马和一条鱼。我在最罗曼蒂克的环境里和HB邂逅,电影节,电影院的第一排位置,后来我给他电话祝他新年快乐,后来他就背了个包到伦敦来,并呆了下来。”情节有点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特丽莎敲开托马斯的门,他们后来的生活也有点像特丽莎和托马斯离开布拉格后的日子。那是1986年十月,梯尼塞德同性恋电影节,当时HB才21岁,大学刚毕业,为政府部门设计软件。他是纽卡索人,父母是社会主义者兼坚定的卫理公会派教徒,但他们漂亮闪光的儿子却跟着一个公开的艾滋病人走了,深情地看顾了加曼七年,直到死亡把他们分开。

可以说,《慢慢微笑》中最温暖的章节都是关于HB的,加曼的笔触也反常地一派调皮,琐碎,再加不节制的深情。“HB把我叫做‘床上法西斯’,也就是说,我总是席卷掉所有的被子,床单和枕头,而他就只好在光秃秃的床垫上发抖。”当HB离开他们在伦敦的工作室或者在海边的“希望小屋”前往纽卡索工作时,加曼就感到长日漫漫难以度过,他穿上HB的T恤,穿上HB的毛衣,想象着HB躺在他身上,艰难地等着HB回来;每次,他都会在日记中反复写道:“我是如此地想念他!”

最后几年里,加曼的视力慢慢地背叛了他,这个不懈的斗士也开始害怕:“我什么都不怕,但是我害怕不能自己刮胡子了,这种事,谁也不能帮忙的。”他内心越来越害怕HB不在的日子,但每次,HB不得不去纽卡索时,他总是装出一副健康又快乐的样子,因为“如果HB发现我悲伤的话,他就会留下来。”所以,他开始在日记里流露对死亡的渴望,生命的潮水退下去了,他悲哀地发现“每次,都是HIV赢。当你正要忘掉它的时候,它就冷不丁地袭击你一下。这种病比二战还折磨人,慢条斯理地领着你朝坟墓走。” 不过每次,亲爱的HB都会及时地回来,把他从绝望中抱出来,这个时候,加曼会孩子般地在日记里欢呼:“我丢失了这么久的HB终于回来了!” 他看着HB在屋里挥舞肌肉,向不怀好意的来电者下恶狠狠的咒语,把水果抛向空中再接住,把水笼头开得洪水似的响,他就觉得非常幸福,非常幸福。当天晚上他做梦,半夜醒来他把HB叫醒,说他刚才梦见上帝了。HB问“上帝跟你说话了?”他说是的,上帝和我说话了。HB问上帝说什么了,加曼甜蜜地闭上眼睛,说“上帝说他把你给了我。”

最后,他在日记里双目失明地写下的最后的一句话是:HB true love。以后,他再不曾有力气举起一支钢笔了,我们也再无法知道他最后的几个星期在想什么,也许,如他经常回想起的他给HB的第一个电话,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弥留之际的加曼会想到,一月底的伦敦,凛冽的风雪里,HB第一次给他电话,说他周末可能去伦敦。当时他的心跳得初恋一般,一个人笑了一晚上。


慢慢微笑

“慢慢微笑”这个题目源于加曼的一句电影笔记。那是他在拍摄他后来首部获公开放映的电影《赛巴斯蒂安》(Sebastiane,1975)期间写下的:“《赛巴斯蒂安》中有一个镜头是他浮出水面,慢慢微笑起来”。他自己在“慢慢微笑”下划了一道线,句子里的“他”是加曼当时的恋人。这个情景大概简洁到刻骨铭心,加曼当时有多么爱他的主人公不重要,主人公是不是因为看见加曼而笑起来也不重要,他们后来是否上床,电影后来是否成功都不重要,加曼后来得了艾滋病,是谁传播了艾滋病给他都不重要,这是加曼付给他那个时代和爱情的代价,是生活的高利贷,加曼没有抱怨,他只在他的笔记本里平静地写下了这句话:“我把头埋入枕头,对自己说再活一年。”

写完,他转头看着细雨中的大海,想象着他会在天堂或地狱遇到的同性恋老友们,觉得死去也妙不可言。要是运气好,他想他还会遇到生前供职于英国皇家空军的父亲和患癌症死去的母亲,他想谢谢他一直不太亲近的父亲留给他的遗产,让他得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在海边核电站的阴影地带建起了全英国最梦幻的花园,鹅卵石、鲜花和潮水抚慰了他临终的眼睛。只是,从此要告别六十年代他在斯雷德艺术学院“夜夜夜狂”的同志们,告别生活剧场和大大小小的同性恋电影节,先锋电影和独立电影的亲爱同行们,他就写文章安慰自己说地狱里也有同性恋酒吧,死人们在一起拍活人拍不出的电影。这样,他就高兴起来,想起有一次肯恩问他:“最好的性经历是什么?”他说:“总是在床上吧,在床上总比在树上好。”“那么你说死人玩同性恋吗?”他说:“死人只玩同性恋。”

============================================
贾曼的电影里面我们总是会看到一位冷艳的女子的身影,这个人就是贾曼永远的女主角,蒂尔达·斯温顿。我曾在自己的blog里面写过关于斯温顿的介绍,我搬过来希望大家能对其也有所了解。



和蒂尔达·斯温顿的电影缘
hakuai

蒂尔达·斯维顿1960年生于英国伦敦,她来自英国苏格兰贵族家庭,从小在英国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后来进入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毕业获得社会政治学和英语学位。后来她转向戏剧,成为皇家莎士比亚公司的一名学生。随着对表演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蒂尔达·斯维顿开始投身于演艺事业。
  1985年她开始出演各种影片,1988年出演了影片《英格兰末日》,1989年出演了影片《安魂曲》,1992年出演了影片《爱德华二世》,均在影片中有着不俗的表现。同年她还同才女导演萨莉波特合作出演了影片《欧兰朵》,出演了一位一个从男人变性为女人的贵族,在世上存活了四百年。多年来她愿为艺术牺牲名利,热衷于和一些新锐导演合作尝试各种试验性电影。1999年她出演了影片《超录感情爱》,2000年出演了影片《迷离沙滩》,2001年出演了影片《香草的天空》。2002年出演了影片《改编剧本》,2003年出演了影片《亡情水》。她在这些艺术类影片中出演一些配角,但却并不能掩盖她的出色的演技。
  她在好莱坞的路途在2005年越走越顺,分别出演了影片《康斯坦丁》和《纳尼亚传奇》,虽然这只是两部商业影片,但前者那种古怪黑暗的风格显示着特立独行,而后者改编自经典童话名著,通过这两部作品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发布者:Mtime

缘分1:同志电影开始《爱德华二世》

才注意到我看过的许多电影中印象深刻的角色都是Tilda Swinton演绎的。最早看过的片子当属《爱德华二世》其中的后现代背景和艺术的画面,特别是对于那位气质特殊的皇后的印象就像一张油画画面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从那部片子开始我就喜欢上了加曼的电影。但是那个时候也完全不知道是swinton此人。

缘分2:加曼电影《卡拉瓦乔》,《英格兰的末日》,《蓝》和《花园》

这几部无疑我是冲着加曼而去的,加曼三部曲以及卡拉瓦乔,我想如果不是因为萨巴斯蒂安全都是男人演的,swinton也会参加吧,哈哈。《蓝》因为全没有影像,所以也没有注意里面那个角色是她演绎的(蓝以画面从头到位是蓝色闻名,同时也是我下载后觉得最荒谬的电影,如果不是有英文字幕在,那些听不懂的语言和声音已经一片蓝色的画面实在让我觉得太极端到家,可能根本无法去听完。)没想到这些经典的加曼电影也出现了swinton的身影,其实也不意外,因为她和加曼多次合作。当时有些才情的人物艺术家都和加曼这位鬼才同性恋画家导演合作。显然加曼的人缘很广。但是那个时候我依然不知道她的大名。

缘分3:《纳尼亚传奇》冰雪女王

这个角色实在太适合她了,而且如果不是这个角色让人如此印象深刻的话,我依然不知道swinton的大名。这部片子也算是特效大片,一反swinton其他一些非主流电影的套路,但是同时也让她收到大众的关注。身为英国贵族一员的她应该在英国本来就大受关注,尤其在英国这种对于暴露性感越多越红火的国家来说,swinton从不吝惜任何一次暴露的机会,同时她的性感和中性魅力,已经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和冷酷的外形,让她实在很难不受到关注。

缘分4:《美丽佳人奥兰多》orlando
下载这部片子实在属于意外。当然完全没想到是swinton演的。全是由于一时兴起找了几部易性癖异装癖的片子,比如之前介绍的《战士之女》,《冥王星早餐》,《穿越美国》,自然也就下了这部评分不俗的92年电影。
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文学电影,时空跨越四百年,在女导演萨莉.波特个人风格强烈的诠释放下,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影经验。全片的美术、摄影、服装等均有极高水准,女主角蒂尔达.斯温顿从男性装扮转换至女性面貌的过程中有十分复杂的细致演出 。  欧兰朵出身贵族,终生都在寻找同伴,年轻的他深受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宠幸而取得一间宫殿般的大宅邸,并赐福他「不凋萎、不老去」。欧兰朵从1600年起,历经了死亡,爱情的折磨后,又在诗的殿堂中碰壁,他选择远走他乡,最后因战争的荒谬而从性别的错乱中觉醒过来。到了现代,欧兰朵和女儿回到她继承的别墅,她因自己什么也没有却拥有自由,喜极而泣。  导演将欧兰朵设计成经历两种性别的综合体,虽躯壳的性别特徵不同,他就是她,她还是他,改变的是世人对不同性别的期待。本片获92年威尼斯影展OCIC奖、93年西雅图影展最佳女主角、入围93年奥斯卡艺术指导、服装设计。

虽然说这部片子中,swinton的外形不算orlando那种渲染的美艳动人,但是她完美的气质演出却表现出了另一个更有深度更玩味的orlando,这样的orlando似乎真的有那种即便时光流逝依然像雕塑一样完美的魔力。成为不朽的神话人物。古典的背景和造型依旧很适合swinton。

缘分5:又是画家故事《情迷画色》

卡拉瓦乔之后又一个画家,这次换了培根。肉欲与恐惧,似乎是swinton非常擅长去表现的特质。从她的身上看到的肉体欲望通常是那么超然和厌世,仿佛肉欲摧毁了美好的爱情,留下的病态的肉体需求和冰冷的躯壳,除此之外,就只剩下百年孤独的灵魂。不得不提的是主演培根的情人,到他家里去偷东西却被请上床,从此成了培根的性伙伴和模特 乔治 就是新007扮演者的丹尼尔•克雷格,我是在是不喜欢他呀,加上这部片子里面培根发皱的肥硕身材,两个人在床上的画面真是不美观,鄂~但是估计选角色很忠于原型。而且整部电影的风格都是和培根的画风很相似的扭曲镜头。总之看到很变态扭曲。丹尼尔那个皮鞭sm培根的画面,很让人吃不消。

缘分6:不可能出现的地方《海滩》

看海滩的时候完全也没有注意到海滩是swinton参演的,光说这个名字,海滩=沙滩+海洋+阳光,似乎就和她没有太大的关系。这部很美国味道的文艺片由雷欧纳多来演,更美国了,但是和英国代表的swinton一起,似乎总觉得不该是出现在一时空的级别。这位适合冰冷的雪峰的女王,在海滩上的表演,实在让人没啥印象。

缘分7:因为ewan才看了《少年亚当》

少年亚当里面那个船上讨生活的婆子,很难想象和贵族swinton有什么关系。她收敛起了所有优越高雅的一面,完全就是个理智而冷静,老成世故的老女人。。。约恩所演的亚当当然又是一个世故软弱的角色(万年受呀,特别是遇到swinton这么强大的),就连比裸露恐怕约恩也要甘拜下风。完全被swinton的强势占尽了风头。swinton依然是扑克脸一张,但是无论如何她在这部片子里面仍能看到一些新的亮点和不同之处。再次证明她的确是个很强的人==

缘分8:《地狱神探康斯坦丁》天使加百列

这个坠落人间的天使在swinton演起来简直就是小菜,但是片子的特效实在有损于swinton的演技。后面的剧情反而把她搞的有些俗气和幼稚了。但是swinton中性的造型和缺乏色素的独特的脸使得这个天使的角色的确脱俗了不少。除了她你又能想到让谁来担当此任呢?

缘分9:《香草天空》一样的飘渺

这部片子真的有她出现么,我至今还不知道是哪个。。。但是可见swinton不在乎角色大小,即使出现配角,或者商业片也无所谓。但是我只能说,她并不适合小角色,因为她的存在感太强了吧。

缘分10:《吮手指的人》
是因为基诺里维斯的关系么,这是两人再次合作了,但是不看演员表谁记得有他,他饰演一个牙医,完美精简。不过这部片子作为独立电影称不上出彩,却也有称道的地方。同样是很美国感觉的。swinton充当绿叶这次表现比较收敛,当然人家演个母亲不能抢儿子的镜头呀,但是存在感很强她要收敛住那种气质可能是她最大的困难。男主角表演不错,可圈可点。每个人生活中都是神经质和强迫症的,有的时候觉得也的确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如果你越在意周围的人越施与压力,越会成为一种难以克服的屏障。这部片子非常美国人的夸大其词了一番。

奇怪的是,以上我几乎没有一部片子是因为swinton而去看的,但是却不能不注意到这个人的存在。
很多次觉得听过的音乐也好,电影也好,知道的事情也罢,从另外一个线索去追查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巧妙的被联系到一起。这种联系性,似乎存在一定的必然。可能地球就是这么大,发生的事情也就这么多,我们人类出现的时间也有限。而且一切事物发展越来越觉得其中并非巧合偶然而是无疑都相互联系着。
也许这个世界如此小,已经远远小于我们自以为的。一切其实不是缘分所致,而是必然结果。

缘分11
The Deep End 2001  欲劫迷离,或者叫暗夜摇篮曲
本片获得2001年“金球奖”正剧类最佳女主角多项提名,围绕一中产阶级家庭展开情节。女主人玛格利特·霍尔和儿子住在风景如画的塔霍湖畔,过着富足、优裕的生活。她丈夫是一名海军军官,由于职务关系,长年出海在外。因此,家里一应事务全落在她身上。当然,最大的担子莫过于照顾她17岁的儿子鲍Beau 和另外两个小孩以及丈夫年迈的父亲了。
  
   影片开场,玛格丽特步入一家低级夜总会,要求会见一个名叫达比·里斯的人。她认为此人带坏了自己的儿子鲍。因为鲍在一次周未因酗酒而横遭车祸,她认为这事一定与达比不无关系。为了保证儿子的安全,她勒令达比不要再跟鲍来往。
  
   当天晚上,达比潜入霍尔家里,将鲍带至一所艇库。达比要求鲍给他5000美金,作为不再纠缠的补偿。二人因此展开争执。鲍回家后,达比不慎跌下码头,摔在沙地上一枚锚尖上。
  
   第二天一早,起床晨跑的玛格丽特在离家不远处的湖边发现达比的尸体。尽管她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她还是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为了确保儿子和家人平安无事,惊惶失措的玛格丽特偷偷地将尸体运至湖中心并投入湖底。
  
   但事情远不象她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天,一位垂钓者无意中钓起沉入湖中的尸体,虽然警察并未将这事与霍尔家联系起来,但一个名叫艾雷克·斯佩诺的外国人对此似乎了如指掌。由于达比生前曾欠放债人卡利·纳戈尔Carlie Nagle(雷芒德·巴利)一笔钱,卡利趁机指使艾雷克敲诈玛格丽特,威胁她倘不替达比偿还这笔债务,他便向警察和媒体揭露鲍和达比的同性恋内情并将偷拍到的录像带公之于世。
  
   玛格丽特一心挂念着儿子,即便在观看那段不不堪入目的录像时也并未露出恶心和羞愧的神情――儿子的前程危在旦夕,她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艾雷克命令她在24小时内交款。由于丈夫远在它乡,难以救应,玛格丽特只得四处奔走,求助于银行和放债人。交款期限迫在眉睫,玛格丽特仍未筹到款项。她只好请求艾雷克将期限延长一些。眼看这位可怜的母亲坠入痛苦、焦虑和无助的深渊,艾雷克终于萌动恻隐之心,但由于他的同伙要求坚持到底,他只好免强应付。事已至此,玛格丽特只能寄希望于他了······

可参考影评:

  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母爱都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暗夜摇篮曲》里的母亲玛格丽特虽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她对子女对家庭的那份关爱与忍辱负重却深深凸现出母爱不寻常的光辉,即使她因此陷入了与法律的某种冲突。

  影片里充溢着的深蓝色、幽深的湖泊、滴答的水龙头、鱼箱、饮水器、游泳池以及洗车的镜头都有意提示我们:片中的母亲虽有一处环境优美的家,但丈夫的远离、生活的压力以及同性恋儿子犯下谋杀行为的可能实际上却让她处在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可以怀疑影片故事的真实性,但一位普通母亲在面对貌似静谧而实际上却充满了压力与煎熬的日常生活时所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沉着、隐忍与勇气,仍然会让我们体验感动。女主角蒂尔达·斯温顿的精彩表演无疑是传达这种感动的载体,本片使其得到“金球奖”正剧类最佳女主角多项提名。
一部涉及同志题材的片子,不过这部片子真的使得斯文顿的演技再度得到发挥。比起之前以个人表现魅力为主的影片来说,这部片子中更多的是从情感方面发挥。

%%%%%%%%%%%%%%%%%%%%%%%%%%%%%%%%%%%%%%%%%%%%%%%%%%%%%%%%%%%%%%%%%%%%%%%%%%%%%%%%%%%%%%%%%%%%%%%%%%%%%%%%%
代表影片的介绍与下载%%%%%%%%%%%%%%%%%%%

代表作的下载和介绍:

< 爱德华二世
http://www.menggang.com/movie/uk/jarman/edward2/edward2.html
爱德华二世/男宠 Edward II[rmvb][294M][fs2+qq][暂不过期]






导演: Derek Jarman
主演: Steven Waddington  Andrew Tiernan  Tilda Swinton
片长:91分钟
出品时间:1991
用“高度概念化”来形容这部影片仍不能确切表达它的复杂性。Jarman以现代性别政治的眼光改写了16世纪Christopher Marlowe的戏剧。

故事围绕Edward国王公开的同性恋行为展开,并不是发生在奢华的历史环境中,影片场景使用了光秃秃的墙壁,肮脏的地板,演员也身穿时髦装束。Jarman还充分发掘了Marlowe原作中所有同性恋的潜台词,并将其作为表达重点。他使用了原作的对白,但将这个戏剧性的故事与当代对同性恋的压制及同性恋者的抗争混合在一起。影片没有确切的时代,多数时间里各个年代的情形交错在一起。


爱德华二世在登基之后,整日沉溺于与同性恋爱人盖文斯顿的欢爱中。他希望与盖文斯顿分享自己的权力。备受冷淡的皇后伊莎贝拉为了重新赢得他的心作出种种努力,但始终遭到他的疏远。爱德华二世的耽于享乐、不问朝政,尤其是他的同性恋倾向引起了臣民的不满。于是恼羞成怒的伊莎贝拉投入大臣莫蒂默的怀抱,与他联合起来将盖文斯顿驱逐出境,致使其惨死,并开始筹划对国王的叛乱……

影片根据16世纪时克里斯托弗。马龙的戏剧改编。贾曼为这出古典戏剧注入了现代元素,试图探寻对同性恋厌恶排斥的历史传统以及现代的性政治。他充分挖掘了原剧本中潜藏的同性恋文本,并将其置于中心,使这部影片表现出同性恋者受到压迫以及他们为对抗这种压迫展开的行动。马龙关于毁灭的爱、复仇、谋杀的传奇在贾曼的手中更多地突出了强迫性的爱与极端狭隘的世俗偏见所制造的悲剧。影片中奇异的挽歌式的调子植根于他毫不妥协的愤怒情绪中,而这种愤怒则因长期以来社会传统对同性恋文化的抵制而产生。

影评: " 强烈推荐《爱德华二世》"
说实话,这部英国电影真的很难看懂。我记得有一篇评论曾说到有两种人会看完这部电影。第1种人,是对导演无比崇敬的人(该导演于1994年逝世)。第2种人,就是对同性恋深深迷恋而不可自拔的人。很显然,我是第2种人,笑。
记得这是由16世纪的克里斯多夫 .马龙的戏剧而改编而成的电影。怎么说这部电影呢?就像是这位大师所说的那样,他的电影并不在于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在我看来,它的手法很另类,很独特,超现实的手法在电影里融合贯通。
影片大意就是爱德华二世沉迷于男宠皮埃尔的美色中,疏于朝政,冷落皇后伊沙贝尔。引起贵族的不满,最后皇后和军机大臣联合设计将皇帝的权利剥夺并囚禁了他,杀了他。而他的情人也被流放,最终也凄惨地死去。
如果是其他导演,也许会拍得浩瀚无比,奢华的宫廷生活,壮阔的斗争情景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在这位伟大的导演手中,它变成了另一番天地。场景破败不堪,王位只是高高的台阶上的一个破烂的椅子,吃饭只需要一张桌子就可以了,水牢也只是一个水池。与此对应的却是,现代工具如手电筒、电灯、枪支充斥在屏幕中,演员的服装现代味实足,男演员很多时候还穿着西装。有一个场景,是爱德华二世和他的兄弟穿着网球服在交谈。爱德华二世甚至还有健美中心。伊沙贝尔戴着墨镜,还在电视中发表演讲。实在给人一种时代交错的感觉。大胆的手法,让人称道。
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区可点的。光是那冗长的莎士比亚的台词就让人头痛,况且还要做出符合场景的表情。女演员的表演很到位,希望得到丈夫的爱,却最终得不到的那种悲哀让人
这部戏不光包括同性恋还包括了权利、欲望等等主题。
历史上的爱德华二世死得很惨,他是被烧红的烙铁塞入肛门而死。天,这真是残忍的死法。
历史上的伊沙贝尔后来被她的儿子囚禁了。这个可在影片的结尾看到,白头白面的伊沙贝尔和大臣被锁在笼子里。她的儿子在笼子上面穿着她的高跟鞋在上面跳舞。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情景。
最后,让我再一次向这位伟大的大师致敬吧。
====================================
小ha的话:
这是小ha特别为jarman主题做的第三部电影,而这个系列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后续还会有几部待出。
爱德华二世,又名男宠,是jarman最富盛名的改编人物传记电影之一。片子风格充满了后现代的元素,灯光运用宛如油画,也是我看的第一部jarman电影。片中的女主角蒂尔达更是让我眼前一亮,看到了充满女性魅力的一面。片中将原本的宫殿化作为水泥构筑的下水道,阴暗压抑还有充斥在黑暗中的性、欲望、权利的斗争。
版本说明:私人压缩dvd转rmvb中字内嵌
下载: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
< 暴风雨
http://www.menggang.com/movie/uk/jarman/tempest/tempest.html
暴风雨/骚动 the Tempest[rmvb][311M][foxmail+fs2U][暂不过期][贾曼专辑5][中字]

导演: Derek Jarman
主演: Heathcote Williams   Karl Johnson   Jack Birkett
片长: 96分钟
属性: [裸+] [裸++] [露+]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1613/
出品时间: 1979
The Tempest, the last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great plays was adapted for the screen for the first time by Derek Jarman in 1979. Shot on location at the ancient and ghostly Stoneleigh Abbey, The Tempest tells the story of Prospero, the magician, who lives with his nubile daughter on an enchanted island and punishes his enemies when they are shipwrecked there.

It's a study of sexual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e guise of a fairy tale. Essentially, Jarman uses the material as the basis for a homosexual metaphor, most notably in the Prospero/Caliban relationship. The film's master stroke is the finale, a wedding feast designed and choreographed as a full-scale production number, with the veteran black musical star Elisabeth Welch wafting her way through a chorus line of sailors as she belts out "Stormy Weather." It's one of the great scenes in British cinema.
又译作《骚动》。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1979年Derek Jarman第一次将它搬上银幕。影片在古老而神秘的Stoneleigh修道院拍摄,讲述了魔法师Prospero的故事,他和已到适婚年龄的女儿生活在一个有魔法的岛上,惩罚那些在那里船舶失事的敌人。
电影借助神话故事探讨了性和政治权力。实质上Jarman把这些素材作为同性恋的暗喻,这一点在Prospero和Caliban的关系上表现得最明显。电影结尾特别让人吃惊,在一个精心编排的婚宴上,众人一起歌舞,黑暗音乐的老明星Elisabeth Welch表演着《暴风雨》穿过水手打扮的歌舞队来到我们面前。这是英国电影中最伟大的场景之一。


小ha的话:
Derek Jarman的电影再放,屈指算来,这是第五部了。这次是根据莎翁作品改编的《暴风雨》,个人感觉可看性蛮强的,因为画面和服装布景无不充满了舞台剧和艺术感,另外,剧情来说比起其他的jarman电影已经是算鲜明的了。其中不少luo镜,所以加了回复。
今天刚压制完的,内嵌中字,英文对白,私人分享,严禁用于商业用途!

下载:
foxmail:
http://exs.mail.foxmail.com/cgi- ... 77cd71165af20493c91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fs2U: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
< 英伦末路
http://www.menggang.com/movie/uk/jarman/lastengland/lasteng.html

英伦末日the last of England[rmvb][341M][foxmail+fs2u][暂不过期]
导演: Derek Jarman

主演: Tilda Swinton   pencer Leigh   Spring

片长: 87分钟

出品时间: 1987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3393/



It's a kaleidoscopic experimental film, a dark, poetic meditation on Thatcher England.  References to the Falklands War, drugs, bombs and the Royal Wedding all indicate the state of Britain today. The film tracks a nation destroyed by its imperial heritage, militaristic bureaucracy locking with the urban dispossessed in a desperate battle for survival. Using a mixture of childhood home movies and footage of decaying, run down cities, Jarman compiles a fragmented picture of how things used to be, compared to how things are, in his opinion, in the now of the 1980s.

Last of England is an eloquent cry of anguish from one of the most accomplished British filmmakers of the 1980s.
又译作《最后的英格兰》。

这是一部万花筒般的实验电影,也是对撒切尔的英格兰的阴郁而诗意的冥想。福可兰战役,毒品,炸弹还有皇家婚礼,无不是对今日不列颠的隐喻。影片追踪了一个国家的毁灭,它毁灭在帝国传统和军国主义官僚政治的手上,城市中的难民绝望地陷入求生的战斗中。Jarman混合使用了童年家庭录像和衰败城市的镜头编辑成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告诉我们在他的眼中,事物原来是什么样,1980年代的现在它们又是什么样。

《英伦末路》是1980年代一位最有造诣的英国导演痛苦而又雄辩的一声呐喊。


小ha的话:jarman专辑六
做这部片子的字幕做的很痛苦,我基本上就是一遍过了懒得去看几次。因为片子中充满的都是旁白和杂声。看这部片子简直就像受刑。如果说《蓝色》只是jarman电影中的极端,那么这部可以说是jarman电影中的泪和血,充满了疯狂,无助,痛苦,迷茫。这就是jarman对英格兰的末日的描写。少年拿人体纸板做泄欲对象;刽子手和肉票ooxx;赤裸的人食腐肉;人们痛苦绝望的哭泣;还牵涉了当时许多时政话题……纷繁复杂,看似凌乱毫无关系的画面被剪切在一起。对jarman的心境和所处的时代的感受多少有所了解了。
版本说明:自压,中字(时间轴可能稍微又偏差,因为看这片太受罪……)露部位有遮挡(本来想下无处理的版本,可是下了几个都是遮挡版的==;)。私人分享,严禁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

foxmail:
点击这里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fs2u: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
< 蓝
http://www.menggang.com/movie/uk/jarman/blue/blue.html
蓝色blue[avi][300M][foxmail+fs2U][暂不过期]
导演: Derek Jarman

主演 John Quentin   Nigel Terry   Derek Jarman   Tilda Swinton
片长: 75分钟
出品时间: 1993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6438/

Blue is the last film of Derek Jarman, British film director, artist, and writer. A year before he succumbed fully to AIDS, he made it. The film consists of a single shot of saturated blue. Jarman offers his insights on life, love, disease, the meaning of art, and the symbology of the color blue and records his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as he battles with the HIV virus.

《蓝》是英国电影导演、艺术家、作家Derek Jarman的最后一部电影,完成于他被艾滋病毒击倒前的一年。影片只有一个镜头,充满饱和的蓝色。Jarman向我们表达了他对生命、爱、疾病、艺术的意义、蓝色的象征等问题的深刻理解,还纪录了他与HIV病毒作斗争的心路历程。



小ha的话:
本来要在这个专辑的最后一弹才放出来的!~
但是因为找到了不错的剧本翻译,所以提早拿出来了,蓝色这部片子的确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最极端极致的一部。因为在看之前我始终不敢相信会有人出品这样一部电影,在好奇心驱使中想要亲眼看一下这部传说中的电影。下载了以后才发现,的确是惊叹!既有种意料之中但是还是难免有点震惊,更进一步的是我对导演jarman在临死的最后时刻所制作的这部电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人将死之前是无需要任何修饰点缀花俏了,因为这些在你之前的岁月里面已经全都尝试了。如果你最终还要表达什么的话,那么就是你自己,一片无际的蓝色,在蓝色中漫布的自白诗歌!
下载: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外挂英文字幕下载:
点击下载
其他内容介绍
https://www.qafone.cc/viewthr ... hlight=%BC%D6%C2%FC

=====================================================================================================

< 塞巴斯蒂安
http://www.menggang.com/movie/uk ... ane/sebastiane.html

导演: Derek Jarman   Paul Humfress

主演: Leonardo Treviglio   Barney James   Neil Kennedy   Richard Warwick

片长: 85分钟

出品时间: 1976

This Derek Jarman's feature film debut is based on the legend of martyred St Sebastian.

A Roman soldier, Sebastian, is exiled to a Britain outpost, where he feels unhappy and depressed, like his comrades. There don't seem to be any  girls around so his mates turn to homosexuality. However, Sebastiane angers outpost captain Severus by ignoring his sexual advances and devoting himself to God. Their ongoing battle erupts in a violent and stunningly  execution.

这是Derek Jarman的第一部故事片,根据圣塞巴斯蒂安受难的故事改编。
罗马士兵Sebastian被流放到大不列颠的哨所,他和伙伴都心情沮丧。因为生活环境中没有女性,所以同伴们都转向同性恋。而Sebastian忠实于上帝,所以对哨所上尉Severus的示爱置之不理,并触怒了他。他们的斗争逐渐趋向暴力,导致了令人震惊的死刑。
圣塞本是为基督教牺牲的信徒,据说还是米兰出身。身姿的漂亮+死相的唯美,于是在古代成为了一个阿波罗似的美人而为画家所亲睐,到现代又成了同性眼光打量的对象。Jarman的这部电影离基督教更是甚远,整个弥漫着异教的男性的情色。非常漂亮的演员们,看时止不住地YY,其中好几个也都曾是Jarman的情人(这是同性恋导演的传统了)。
影片介绍:
公元300年的夏天,罗马国王迪奥克里田的宫殿被一系列来历不明的大火烧毁。受国王宠幸的侍卫队长塞巴斯蒂安在一次庆典活动上被指为放火焚烧宫殿的罪魁祸首而受到了流放。他被放逐到茫茫的沙漠之中,随行的还有六位士兵。在荒漠里,这些男人无所事事,白天练习格斗对打。而到了傍晚,日渐高涨的性欲却促使他们对彼此的身体产生了兴趣……影片大胆重现了1700多年前天主教烈士圣塞巴斯蒂安的生平,但把他塑造成一个普通罗马士兵,被发配到边塞,他跟其他士兵格格不入,并坚决拒绝别人对他的性要求,最终为此献出生命。
幕后/花絮
本片是英国先锋派导演Derek Jarman的第一部长片。这部影片叙事结构非常随意,探讨了同性恋欲望和圣·塞巴斯蒂安的偶像式位置的关系。同时贯穿全片的诗歌以及类似帕索里尼式的影像风格令其傲然于实验电影之列。贾曼的处女作看起来不像一般的独立片,而更像是软色情片。影片洋溢着男性的美,但又有一种只有前戏没有高潮的自我压抑,大概是暗示主人公的状态。

版本说明:本人私人收藏压制版,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内嵌英文字幕+后半部为导演jarman的访谈。

下载:

qqmail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fs2U: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

< 卡拉瓦乔
http://www.menggang.com/movie/uk ... gio/caravaggio.html
浮世绘/卡拉瓦乔/Caravaggio[rmvb][foxmail+fs2U][暂不过期][贾曼专辑7]


导 演: Derek Jarman
主 演: 肖恩•宾 Sean Bean 罗彼•考特拉尼 Robbie Coltrane Michael Gough 德馑斯特•弗莱彻 Dexter Fletcher Noam Almaz Dawn Archibald Jack Birkett Una Brandon-Jones
地 区: 英国
对 白: 英语
评 分: 7.0/10( 313票) 详细
颜 色: 彩色
声 音: Mono
时 长: 93 分钟
类 型: 剧情
分 级: 英国:18 芬兰:K-12 香港:IIB



演员表:
Noam Almaz  ....  Boy Caravaggio
Dawn Archibald  ....  Pipo
肖恩·宾  ....  Ranuccio
Jack Birkett  ....  The Pope
Sadie Corre  ....  Princess Collona
Una Brandon-Jones  ....  Weeping Woman
Imogen Claire  ....  Lady with the Jewels
罗彼·考特拉尼  ....  Scipione Borghese
Garry Cooper  ....  Davide
Lol Coxhill  ....  Old Priest
Nigel Davenport  ....  Giustiniani
Vernon Dobtcheff  ....  Art Lover
Terry Downes  ....  Bodyguard
德克斯特·弗莱彻  ....  Young Caravaggio
Michael Gough  ....  Cardinal Del Monte



故事简介:


本片讲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16世纪末,卡拉瓦乔为了作画,找赌徒拉努奇奥当模特。他们两个人曾为同一个女孩而争斗。女孩不久前被人杀死,人们发现了她的尸体,拉努奇奥被作为嫌疑犯被关起来。卡拉瓦乔为他说情,拉努奇奥得到释放。之后,拉努奇奥夸口说,是他杀死女孩的,目的是为了独自享有卡拉瓦乔的爱。卡拉瓦乔十分惊愕,将拉努奇奥杀死。


文艺复兴晚期的画家卡拉维奥在弥留之际,回想自己的一生:年幼时当学徒,其后一位热爱艺术的主教提携他,为罗马圣路易教堂完成两幅名画。而他深爱赌徒兰路斯奥,以及妓女莲娜;但两段爱情都苦不堪言,最后他更成了杀人犯 ……卡拉维奥对艺术的坚执、同性爱的痴迷和汲汲追求完美主义,均教詹文直认为同道中人。片中融汇事实与虚构,传说与想象,天马行空地在不同的时空游荡款摆再辅以颓美的布景、梦幻的色调、古典美的构图及光暗的强烈对比,处处散发浓烈的油画味道

影片是对性、犯罪行为和艺术的一种深思,导演成功地将影象和绘画这两件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呈现出来,丰富地描绘出意大利传奇画家的一生。



这是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个伟大画家卡拉瓦乔的故事,卡拉瓦乔是个出身贵族家庭的坏孩子,他总是以街上的小痞子和娼妓为模特,对裸体的圣徒们做色情描绘,因此激怒了社会。故事讲述了他的童年,最初的艺术失败,以及后来引起一位富有同情心的红衣主教的注意而走向成功,还有与英俊赌徒之间的毁灭性的关系。

影片评价
  一九七九年,德吕克.贾曼拍摄了根据莎士比亚剧作改编的《暴风雨》,同样是现实、神话与历史的交融。同时,他也开始酝酿拍摄《卡拉瓦乔》(Caravaggio),然而经费和计划落实,却要在七年以后。

  一六一○年七月,西西里Porto Ercole的海滩慵懒地伸展在热气中,米凯莱·卡拉瓦乔奄奄一息。自从四年前那场在罗马的斗殴之后,他流浪在那波里,在马耳他,在西西里。终于,听到了教皇赦免他的传令,于是,“他收拾了仅有的几样东西,租了条小船打算回罗马,然而在海滩上,他却又无辜被抓了起来,两天后从监狱里出来,他的船已不在那里。在愤怒和绝望中,他在七月酷暑的烈日下沿着沙滩奔跑,希望能看见那条船”,然而他倒下了,牧人们把他抬到山顶,他发着高烧,几天后,他死了。这一年,他三十九岁。

  卡拉瓦乔,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最重要的一位画家,黑头发、黑眼睛、深色的皮肤。他的形象是他画笔下的许多人物形象的原型。他粗犷、好斗,总是在寻找机会或是伤害自己,或是伤害他人。他爱女人,更爱男人,最爱的还是那把从不离身的短剑。他作画不守传统路数,许多后代人受他的影响,却也有人认为他破坏了绘画艺术。从这位自我陶醉、满身不服从、充满勇气和破坏性的卡拉瓦乔身上,德吕克.贾曼仿佛看到了自己。《卡拉瓦乔》是他最珍爱的题材。于是,他在伦敦一间大仓库中重构文艺复兴后的罗马:白门白墙,酒肆草垛的街景;精力过盛,热情暴躁的意大利人。他更在重构卡拉瓦乔的画室和他的一幅幅画面;巨大的画布,石臼中刚磨出的鲜艳的赭红色,阴沉的黑色;手捧水果篮的男孩,被蝎子螫了手的少年,“年轻人的音乐会”上四位乐手娇润的面颊和颤动的琴弦;还有罗诺琪,那位卡拉瓦乔所爱着的最终又被他用短剑刺死的罗诺琪,健美、粗俗、贪婪,身披红丝绒扮演着圣马修,扮演施洗约翰。卡拉瓦乔的一幅幅杰作在加曼的摄影机下被重新画过,画面上的人物成了围绕卡拉瓦乔的故事,虽少情节,却惊心动魄。水果鲜花、男人的躯体都透着欲滴的诱惑和欲望,梅杜萨头上乱蛇飞舞,颈断处鲜血淋漓,张开的嘴哭号出最后一声恐惧,那形象却显然又是卡拉瓦乔自己。在短剑的寒光中,卡拉瓦乔的画面充满杀气。

  《卡拉瓦乔》终于拍完了,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很大成功。这七年中所遇到的阻力,舆论界所施与的种种压力,让德吕克.贾曼对同性恋文化和同性恋权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成了头脑最清醒的同性恋权利的支持者、争取者。一九八六年圣诞节前夕,《卡拉瓦乔》公映之后,德吕克.贾曼去医院做了爱滋病毒检查,结果不出他所料,是阳性。一个月后,他公开宣布了他的病情。八年之前,很少有人有勇气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更少有人有勇气承认自己得了爱滋病,德吕克.贾曼似乎成了第一个公开站出来道出真相的人。以后,有人问他为何当初要这样做,他说:“我这样做是为我自己,为我的自尊。我一生都在力争活得坦白、明了、被人接受,有时,竟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那么恐惧、不幸福,他们害怕告诉别人他们生活的真相。所以,我这样做是为我自己,并不是为别人,如果我的做法无意中帮助了一些人,那我会很高兴。”

------------------------------------

从哪里看到过,Derek Jarman感觉自己的经历很像Caravaggio,所以想拍这部影片的心意由来已久了。如果说Caravaggio在十六世纪末是个异端分子,那在二十世纪末Derek Jarman也是同类。我对Derek Jarman的印象,仅仅来自这部电影。

整部影片像诗一般的吟诵着,画面也像油画一样端庄稳重,但偏偏有些夸张地比喻,看了让人哭笑不得,看了让人觉得Derek Jarman像是幼儿园淘气的大班生胡闹着,面对那个烂摊子你会无奈的挠头并感叹他天真的想象力。Derek Jarman简直是个可爱的捣蛋鬼。这是一部文艺复兴末期著名画家Caravaggio的传记影片。影片中竟然出现了太阳能电子计算器,打字机,报纸,电灯,时尚杂志,卡车,陶瓷浴缸……而这些道具的出现,狠狠的描述了一下画面人物。这种强烈的喻性,超出了时空范围。是格格不入的,但又叫人赞谈此举深刻的意味。

整部影片几乎是室内剧,因导演想法非常成熟,所以并不平淡,相反富有激情。而从影片的剧情中,导演也强烈的表达出自己对很多事物的看法。

Caravaggio是多么深爱Ranuccio,最后却毅然决然用代表自己信念及信仰的匕首割断了爱人的喉管。他为宗教服务,但致死也不弃自己的信仰,甚至在神职人员面前把十字架扔在满是尘土的地上。我想Derek Jarman也想表达自己的信念是多么坚定吧。

------------------------------------

Caravaggio简介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1573一1610)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

早期,他曾从米兰的西蒙·彼得尔查诺学习,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是,对他的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当然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伦巴底的现实生活。大约在16世纪如年代,他来到了罗马,开始寻找和开辟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篮的孩子》(1589)、《酒神巴库斯》(1589)、《逃往埃及途中》(1590)、《弹曼陀玲的姑娘》(1595)以及《女卜者》(1588—1590)等,这些作品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一生,从生活到艺术,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约在1590年,他为圣·路易得热。德·法兰切日教堂画了著名的祭坛画《使徒马太和天使》。在画面上,有两个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马太完全是一个农民的样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写字。由于这个人物画得十分粗野,结果引起了订货人的不满。卡拉瓦乔对宗教画的理解是: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这种把宗教题材世俗化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由于这幅作品遭到了拒绝,画家只好另外又补画了一幅。在1602一1604年间,他又完成了另一幅出色的祭坛画《基督下葬》,这里同样没有激动不安的殉教气氛,基督好像是一位死于贫困的普通人。1605—1606年间他又画了一幅和《基督下葬》性质相同的作品,这就是为圣马利亚·德拉·斯卡拉教堂所作的《圣母之死》的祭坛画。这幅画,构图的中心是圣母玛利亚,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围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乡野村夫。这样的画面如同是真实生活的一幕,没有丝毫的美化,也没有表现出圣母的神圣与荣光,正是由于这样,订货人以对圣母的不敬为借口把它拒绝了。

--------------------------------------------------
以上为网络介绍转载
-===============================---
版本说明:无字幕版压缩rmvb,外挂英文字幕下载点击此处
此为jarman专辑第7部(如欲下载该专辑其他电影,请在本论坛使用搜索“贾曼”即可)
下载:
foxmail:http://exs.mail.foxmail.com/cgi-bin/downloadfilepart/svrid3/%5B%B8%A1%CA%C0%BB%E6%5D.Caravaggio.(1986).rmvb?svrid=3&fid=57ee5c167e40ee2c2e38eaef4be20a143c500f48433fe3a0&&txf_fid=b11091f3b1d6ea4c4ea5465d8cc7f3870b6bd772&&txf_sid=18545b9642db2767e526695b195ae480a431e201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fs2U: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

< 花园
http://www.menggang.com/movie/uk/jarman/garden/garden.html


导演: Derek Jarman

主演: Derek Jarman   Tilda Swinton   Jody Graber

片长: 90分钟

出品时间: 1990

Derek Jarman的花园位于肯特郡的Dungeness,一座木屋矗立在开阔地上,面对着核电站。他将镜头在花园中晃了一圈制作出这部宗教讽刺作品。

一位女性,似乎是圣母玛利亚,生了孩子,身陷一群狗仔摄影师中。她想逃走。两个男性,他们是情人,结了婚,后来被捕。电影探讨了基督教,媒体,警察暴力,广告业,同性恋情及其压制,家庭,老龄,艾滋病以及Jarman自己的一些问题。



==========================================
小ha的话:
配合我正在写的一文《赛璐璐的同志的导演们》介绍到导演jarman,顺便陆续放出jarman所拍摄的电影,此部为第一弹,从他备受同行好评的独立电影开始认识jarman和他的一生。而Tilda Swinton又可算是”贾女郎”jarman电影中御用的不可或缺的女主角。介绍jarman的同时也会提到她。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版本说明:此版为本人私人收藏压缩版,无字幕,外挂中文字幕请去http://www.shooter.cn/xml/file/88/88703.xml下载。
下载:

qqmail:qm点击下载
(提取码 0cb31755)
fs2U
http://www.fs2you.com/files/f5d80711-4ee5-11dd-b17d-00142218fc6e/
=====================================================================================================

< 维特根斯坦
http://www.menggang.com/movie/uk ... n/wittgenstein.html


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rmvb][236M][fs2U+foxmail][暂不过期][中字][贾曼专辑8完]
导演:
德里克·贾曼 Derek Jarman



主演:
Clancy Chassay
Jill Balcon
Sally Dexter ...
国家/地区: 英国
对白语言:英语
发行公司: Cinemagi ...
上映日期:1993年2月 德国  ...
类型:剧情/传记
片长:Sweden:75 min


A dramatization, in modern theatrical style, of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the Viennese-born, Cambridge-educated philosopher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whose principal interest was 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language.

It's shot on the simplest of sets against black backgrounds, with all the money spent on costumes, actors and lights, and framed like dark Enlightenment paintings. Wittgenstein is shown as a boy living a repressive youth, demonstrated by his family appearing in Roman togas. A series of sketches depict the unfolding of his life from boyhood, through the era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o his eventual Cambridge professorship and association with Bertrand Russell and John Maynard Keynes. Director Derek Jarman uses theatrical vignettes and creative tricks, such as the appearance of a Martian dwarf, to shed light on Wittgenstein's aristocratic manner, his Jewish background, and his homosexuality.
这是一部现代风格的戏剧,介绍了生于维也纳,在剑桥读书的哲学家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生平及思想。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语言的本质与极限。

电影使用最简单的黑色背景,所有的投资都用在服装、演员以及灯光上,构图就像黑暗的启蒙主义绘画。Wittgenstein以一个小男孩的形象出现,他的少年时代很压抑,银幕上他的家人都身穿罗马人的宽外袍。一系列的小场景描述了他从小时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再到最终在剑桥当教授和Bertrand Russell以及John Maynard Keynes合作的生平。导演Derek Jarman使用了一些戏剧小品,还有富于想象力的小花招,比如出现了火星侏儒,来表现Wittgenstein的贵族举止,犹太背景,以及同性恋倾向。

威尼斯出生、剑桥大学毕业的奥地利人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家,影片撷取了维特根斯坦一生(1889—1951)中的若干个片断,讲述了他的生活和思想,刻画了作为一个同性恋者、一个直觉的、情绪化的、骄傲的天才思想家的形象。

小ha的话:
这是贾曼专辑中的最后一部了,幸运的是这部老片子居然是有中文字幕的,个人压制分享,严禁用于商业!
下载:
fs2U: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foxmail
点击此处下载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

以上是我为jarman的专辑做的8部电影专辑,这次的jarman系列告一段落,希望以后能将全部的jarman电影做成一个全套呈现在大家面前,或者再做些其他知名导演的专辑大全。但这次发布的基本上就是他最具有代表的全部电影了。希望大家喜欢!

另外,提到贾曼电影我又要提一下我非常有爱的音乐家brian eno,jarman多次在电影音乐方面和eno合作。eno也就是氛围音乐的创始人!

[ 本帖最后由 hakuai 于 2008-8-4 17:26 编辑 ]

TOP

LS觉得Jarman最好的电影是哪部?

TOP

回ls,我最喜欢的jarman电影应该是撒巴斯蒂安吧~

TOP

好多啊 不过支持

TOP

那个"法国最俊美的导演"那张照片里的是一家三口吗

TOP

又是长见识的贴,回了再慢慢看,好多呀

TOP

回复 13# 的帖子

喜欢贾曼, 也喜欢维特根斯坦, 谢谢楼主

TOP

长见识的帖子,坐下慢慢看:s12

TOP

好多啊  有的看过了
没看的 我去恶补ING

TOP

辛苦楼主了。最爱的还是格斯和贾曼

TOP

楼主 sebastiane好像已经不能下了也 能不能再上传呢?  我有Angelic Conversation, 如果你需要的话  我可以上传

TOP

长见识了。

TOP

感谢楼主分享~~无比详细~:s15

TOP

  • 三国群英传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