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 [公众号文章][250718]年度最爱,就差一点儿

当湄宏顺府的晨雾漫过榴莲园的铁丝网,桐康望着满山沉甸甸的榴莲果——那些带着尖刺的果实曾是他与塞克爱情的见证,如今却成了鲜血淋漓的武器...
由《姥姥的外孙》制作团队联袂《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导演纳卢拜·库诺倾力打造、在泰国连夺三周票房冠军的《荆棘天堂》,是我去年在电影院看过最百感交集的同志电影。

它用一场围绕榴莲园的遗产争夺,剖开了LGBTQ+群体在法律缝隙中的生存困局,也将人性中最隐秘的贪婪、欺骗与绝望,晾晒在炽烈的热带阳光下。



这是去年看完《荆棘天堂》后我的感想。

我的看法至今没变。如果不是那个迎风糊屎的结局,这真就是我年度最喜欢的同志电影。

不怕剧透的话(怕就别看了哈),我先说说这个根据泰国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

桐康(罗杰夫 饰)和塞克(彭沙功·麦塔立卡侬 饰)是一对相爱的同性伴侣,在湄宏顺府的榴莲园里筑起了属于他们的幸福天堂。 但这场幸福在塞克从榴莲树上意外坠亡的瞬间,被泰国法律击得粉碎。


由于当时他们未能合法结婚,这意味着桐康没有任何继承资格。他们辛辛苦苦筑起的榴莲果园,变相落入了塞克瘫痪的母亲手中。她和“养女”阿茉(瑛法·瓦拉哈 饰)还有阿茉的弟弟景纳(哈里特·布阿约伊 饰)一起搬进果园,将桐康排斥成路人。

阿茉暗怀鬼胎,盘算着在姆妈百年归老后,以养女的身份接收一切。而被剥夺所有的绝望,燃起桐康奋力一搏的决心。他不但自告奋勇要当姆妈的“养子”,还对景纳展开魅惑攻势。他发誓愿付出任何代价,只要能夺回曾属于自己的家园…

《荆棘天堂》让我觉得好看的地方,首先在于它呈现了人性的暗河。


“如果连母亲对儿子、爱人对伴侣的爱都要算计,这世界还有什么是纯粹的?”《荆棘天堂》中姆妈扮演者席塔朴·批梦这句评价,让我觉得直指电影的创作内核。这也是《荆棘天堂》和同制作团队作品《姥姥的外孙》共享的价值观—— 即便最亲近的关系也难逃物质的丈量。亲情诚可贵,自私更有性价比。

《姥姥的外孙》用温情包裹代际利益的博弈,而《荆棘天堂》则撕开了取向包容的伪装:

姆妈对塞克的母爱,本质是对养老保障的计算,她默许儿子与男人同居,不过因为对方能分担劳动力;阿茉对老人的“孝心”像长期投资——她记录着十年照料的“工时”,期待用养女身份兑换榴莲园的产权;塞克的爱情更加残忍,他用未婚妻承诺哄骗阿茉当了十年保姆,自己专心与桐康打拼;就连桐康的“深情”在遗产被夺后也迅速异化,他对景纳的动心更像是对敌人分化击破的功利...


这种“爱有条件”的设定,在榴莲的象征体系中被推向极致。导演纳卢拜·库诺说:“榴莲是泰国最昂贵的水果,它的价值能被所有人看见。就像片中的爱,必须附着在土地、财产上,才会被承认存在过。”当桐康与阿茉在片尾用榴莲互砸时,裂开的果肉混着血水,像极了被利益榨干后露出的人性。

与去年另一部同志未亡人争产的《从今以后》对照,更显《荆棘天堂》的锋利。两部作品都讲述同性伴侣一方去世后的遗产纠纷,但后者的残酷在于展现了制度压迫下人性的连锁畸变。《从今以后》的主角带着理想主义抗争,而桐康的反击却沾满道德污点 —— 他利用景纳的纯真挑拨阿茉与姆妈的关系,对姆妈的“孝顺”更是步步为营。

这种“受害者变加害者”的转变,似乎印证了部分泰国LGBTQ+权益组织的观点:“当制度持续剥夺一个群体的合法权利,他们的抗争往往会偏离正义的轨道,变成一场同归于尽的撕扯。”


景纳这个角色像榴莲园里的一道微光。他对桐康的爱不带任何功利,甚至愿付出生命。但导演刻意让这缕微光熄灭,他在最后一刻紧攥桐康衣角的画面,像一句尖锐的诘问:在利益主导的世界里,纯粹的爱是否注定成为牺牲品?这种设定与《姥姥的外孙》“最终和解” 结局形成对比,更凸显《荆棘天堂》对人性的悲观判断:当物质成为衡量关系的唯一标尺,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如果说《荆棘天堂》的主题是锋利的,那么它的艺术表达则像榴莲的果肉——带着粗粝的质感,却藏着细腻的纹理。导演纳卢拜·库诺延续了《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中环境叙事的极致运用,让湄宏顺府的榴莲园成为比人物更重要的“主角”。

泰北山区的潮湿气候被镜头精准捕捉:清晨的雾气缠绕着榴莲树枝干,像桐康与塞克未说出口的秘密;暴雨后的泥土混着榴莲汁液的腥甜,成了隐藏尸体的天然屏障;夕阳下的果园染成金红,既像爱情最初的热烈,又像最终焚烧一切的火焰。蚊帐那场戏尤妙:桐康与景纳隔着白纱相对,蚊香烟在两人之间缭绕,镜头透过纱网网格切割他们的脸庞 ——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被象征“算计”的网格所困,浪漫又脆弱,暧昧而迷离。


演员的表演为镜头注入了灵魂。罗杰夫在这部电影里越看越像年轻时的陈坤,演出了角色的隐忍与爆发。塞克葬礼上,他的眼泪始终未落,仅以喉结的剧烈滚动和攥紧草帽的手指传递悲伤;发现被塞克“双重欺骗”时,他猛地咬向手臂压制嘶吼,将崩溃藏在皮肉之下;而在勾引景纳时,眼中既带着精明的欲望,又带着隐藏的愧疚,让人感受到百爪挠心的纠结,难怪被导演盛赞他“能让观众透过眼神看到角色的每一层算计”。

哈里布·约伊的景纳则是以 “白纸感”打动人心,他看桐康的眼神像一泓山泉,这种纯真与周遭的算计形成强烈反差。这个角色没有复杂的心思,他对桐康的爱像山间的雾气,纯粹得近乎透明——当桐康第一次教他辨认榴莲成熟时,他的眼神里既有对知识的好奇,更有对指尖温度的眷恋;当桐康坦白自己最初的接近只是为了报复时,他没有生气,只是伸手帮桐康拂去肩上的榴莲刺,轻声说“没关系”。他身上那份未被世俗规训的生涩感,更是让我对结局有种怒其不争的痛心。


这也是我觉得《荆棘天堂》最具争议的痛点 —— 刻意到近乎粗暴的结局,让影片的平权诉求蒙上了一层阴影。

结尾的狗血程度远超现实逻辑:桐康为报复阿茉,试图破坏其新婚之夜,被阿茉的丈夫撞见;景纳为保护桐康被误杀,最后仍攥着爱人的衣角;阿茉的丈夫杀人后逃窜,阿茉站在木屋窗边面无表情地看着桐康离开……

这种刻意的牺牲不只是狗血,更让我心悸于它暗含的“价值导向”:本可成为桐康希望的景纳被强行写死,仿佛在说“同性恋不配拥有美好结局”。


即便导演想凸显婚姻平权的必要性,但用“同性恋主角必须失去一切”来论证,本身即是逻辑陷阱。导演说“这部电影的滋味像榴莲,外表多刺内里香甜”,但结局的“刺”显然扎错了地方——它没有刺向不公的法律,反而刺向了本应被同情的无辜者!

如果真的要论证婚姻平权的必要性,影片前半段已经足够有力:桐康因无法结婚失去十年打拼的一切;阿茉能合法继承恰恰因她是“异性恋未婚妻”,哪怕从头到尾都只是一场骗局。这样的情节已清楚说明,法律不公才是悲剧的根源。但结局偏要用狗血暴力转移矛盾,这让观众记住的恐怕不是婚姻平权,而是——同性爱情总会引发悲剧!

话说回来,尽管对结局我很不满意,但我仍然推荐这部电影。


与泰娱惯常的耽美和卖腐不同,《荆棘天堂》是近年来泰国最值得讨论的现实主义同志电影。它像一面粗糙却锋利的镜子,照出LGBTQ+群体在法律与人性夹缝中的生存真相。

关于榴莲园的争夺,本质上是在争夺被承认权:桐康想要被承认与塞克的爱情是真实的,阿茉想要被承认十年的付出是有价值的,景纳想要被承认他对桐康的爱是纯粹的…

这种被承认权,让《荆棘天堂》的现实意义远超其艺术价值。据泰国LGBTQ+权益组织统计,2023年泰国约有300起类似的“同性伴侣遗产纠纷”,其中九成案件的幸存方都像桐康一样一无所获,换而言之,不被法律所承认。导演说电影灵感来自湄宏顺府的真实故事,而那些未被镜头记录的故事,或许比电影更残酷。


当影片在泰国上映时,有同性伴侣在影院门口举着平权标语静坐 —— 这正是电影最珍贵的价值:它让沉默的痛苦被看见,让隐蔽的不公被讨论。

湄宏顺府的榴莲每年都会成熟,就像那些在法律阴影中生长的爱情。《荆棘天堂》的结局虽然让桐康离开了榴莲园,但现实中的抗争从未停止。或许有一天,当泰国的法律承认同性婚姻,当爱情不再需要用财产来证明,当榴莲园里的争斗变成真正的微笑,这部电影会成为一份珍贵的档案——记录着一个群体为“被承认”付出过怎样的代价。

在那之前,且看且珍惜。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点此注册

  • 三国群英传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