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眼看黑暗的未来,好比面对恐怖情人,人们还是孤注一掷,留守于危险中追问着「你爱我吗」?那是因为我们真的爱,还是因为真的怕?爱,是爱对方,还是爱自己?怕,又是害怕甚么呢?如果这些问题,又加上男同志情欲,我们可能会有怎样的了解呢?我今天借 Alain Guiraudie 执导的 2013 年法国电影、获当年戛纳影展同志金棕榈奖的《湖畔春光》(Stranger by the lake, L'Inconnu du lac),分两部份试着响应这些问题。
在此之前,先让我简述主要剧情:
《湖畔春光》呈现一个男同志天体营渡假圣地,他们在湖中畅泳、岸边裸晒、树丛做爱⋯⋯男主角 Franck 对一名帅气的游泳健将 Michel 一见钟情,但在隔天黄昏,却目睹 Michel 对其伴侣/炮友 Ramière 施暴,把他溺毙在湖中的整个过程。第三天,吓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 Franck,只能郁闷地来到湖边呆坐,没想到 Michel 突然上前求偶,可以想见他的心情有多么复杂。
但在亲吻之前,他还是忍不住问了:「如果 Ramière 看到我们⋯⋯」,「他不会的」 Michel 冷静回答。坠入爱湖的 Franck 被欲望蒙蔽双眼,即使尸体已被发现,警察探员来查问,他亦假装毫不知情。不过二人的相处渐渐改变,会旁敲侧击地探问「你知道(爱我)的有多少?」。最终湖面不再平静, Michel 杀掉 Franck 的湖畔友人 Henri 和警察探员以后,向躲在丛林中的 Franck 高呼:「出来吧!我不会伤害你!不要离开我!我需要你!」
那么,真的是俗话说的「爱情让人盲目」吗?如果说一开始交往时是爱情,尚且合理,但相处下来,恐怖情人的特征日渐浮现时,人还能够一直盲目下去吗? Franck 很清楚 Michel 是一位杀人凶手而心生恐惧,他无解于 Michel 不曾为昨天一起打炮的人的死感到伤心的那种冷血,但同时,他也疑惑自己是否 Michel 眼中特别的那位,会否愿意为了自己而稳定交往的王子。
这种奇异的心理现象,是 Anna Freud 所说的「对攻击者的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吗 [1]?如一些发生家暴的家庭里,兄弟姊妹之间可能会捍卫「攻击者」是对的、赞同某个手足就是该被打,原因在于人被长期暴力对待下的无力感与无望感所压垮,为了活下去的自保方案。但不是的, Franck 没有明确受到威胁,但他可能是一种「对攻击者的认同」背后更复杂的因素,即某人是小孩安全感与情感需要的来源,却又是一名攻击者。
比如在一天黄昏,面对 Michel 邀请游泳,眼神满载疑虑与恐惧的 Franck 婉拒说:「这里最近才淹死了人,你去吧,我看你游。」但就在 Michel 下水远游的下一个镜头, Franck 已经焦急且生怕落单地缓缓追了上去。平行地,于片尾,蹲藏在草丛里看着才刚杀了人的 Michel 走远之际, Franck 突然站了起来,像迷失了自我般逐渐提声叫喊:「Michel?Michel?Mic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