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长评] 《the history boys/历史系男生》: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打印本页]

作者: lidan0027    时间: 2010-2-13 07:04     标题: 《the history boys/历史系男生》: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本帖最后由 lidan0027 于 2010-2-14 09:51 编辑

这个电影只看了两遍,肯定需要多看几遍才能写个过得去的影评,不过我发觉这个极为优秀的电影似乎被很多网友忽略,我自己看了后又很受触动,等不及多看几遍便想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以后肯定修改,当然很多朋友会说费这个力气写个没人关心的电影的评论有什么意义,我只能引用片中的hector说的“不为你我,为谋时某处的某人"来回答(not for you,not for me,but for someone,somewhere,one day)。
第一遍看这个电影可能是一年多前,觉得故事叙述的平淡,片子里面的场景和高校学生的生活都跟我期望的大相径庭,字幕质量不好,由于对话多,出的速度太快。但看完后有种说不出的萦绕脑际的感觉,而且很英国(这点我很喜欢,我是anglophile英伦控),所以产生一个奇怪的印象,并不觉得它很好,却放在心上。昨天又看这部电影,从电驴上拖了1.4g rip版,没用字幕,大约有半成儿多的对话没听明白,不过却对整个片子着迷,也有些明白原来看完后那些挥之不去的感觉怎么回事。
首先说下影片除故事本身的特点,由于改编自英国著名舞台剧,并且导演演员编剧都没变,但导演和演员都在电影业经验丰富,整个基调和叙事风格对看惯了好莱坞电影或者欧陆文艺片的童鞋有些奇怪。作为2006年的一部电影,它却没有这种年代的即使非主流的电影制作使用很多很饱满的色彩,没有法国电影里那些美的发腻的发暖的室内色彩,仙境般的外景,也没有好莱坞电影的快速剪辑和易懂的镜头带来的快速理解,可又没有很多欧陆文艺片那样有很多显得有些散漫随意难懂的长镜头,相反电影节奏很快,如果从带来的信息量来讲。它一个镜头里信息往往就挺丰富,但中规中矩,没有花哨的视觉花招。静下心来很快发现电影要说明什么,比如有段几秒钟秒的镜头hector在红灯(人工红灯,是一個舉著写有stop路障的女人,影片后来以lollipop lady来指她)时摸搭他摩托的学生下体,镜头给的是hecter的摩托车的前方,hector表情一脸孩子吃到哈根达斯的享受,学生一脸的“唉,又来了”的没有怒气的无奈,镜头转到lollipop lady吃惊有有些愤怒的表情,接下来hector他們去郊游的车时鏡頭給的是他從校长辦公室門前走过,而门前有刚才的stop路障,等hector他们郊游回来就hector被叫进校长办公室。因果叙述的流畅易懂,可又没有特写hector手的位置,那样会让观者产生不适。如果是好莱坞拍肯定里面有道德预设,而且会闹腾不少,缺少这里面的沉静和疏离感,但要比较细心平心静气的看。整个电影里可能除了最后有个虚幻的场景转换里用了个出色的镜头处理,其他时候观众是不不会多在意或为镜头上的处理分散精力,而是把精力全放在镜头里人物的表情,对话或者人物所唱的歌。所以看到不少人说这个电影像话剧,我倒不觉得,它创造了话剧的效果,但流畅的剪辑和平实简明近乎的镜头说明导演是很有功力的,他要观众直接进入故事,而不是注意其他的东西。刚才说到对话,影片本身是从话剧改编,对话有原话剧的特色,看到不少网友讲其对白文绉绉,其实只是其台词引用语很多,除引用语以外的台词都是比较简明、质朴的(down to the ground),即使不是很生活化,起码很符合人物性格。对白不得不少是影片的超级亮点,首先没有半句废话,每个人每句话都表现出来鲜明的特点,推动故事发展。然后角色作为一群剑桥预科生或者学富五车的老师,对白都非常的机智幽默,总是话里有话,机锋迭起。对白的第三个特点,也跟前两个特点分不开的是其中引用非常多,比如创造学生饮用习惯的hector老师的名字本身就是学生给他的引用昵称,当然这是比较普遍的知识,荷马史诗里的著名人物,特洛伊最厉害的战士,古希腊语里是牢牢抓住的意思,片中hector对理想主义的执著可以和这联系,英文中这个名字引申成欺凌,统治,吹牛的意思,跟hector不适时机和场合的引用还有动辄拿书砸学生头可以联系,最后hector荷马那儿结局是悲惨的,引申下跟Hector后来觉得糟学生遗弃他的精神哭的像孩子一样和最后..不剧透了关联像,当然剧中大部分引用用不着这么梳理联系,还是动点脑筋就明白的。我对这种靠引用曲径通幽的表达观点非常喜欢,如果知道背景的话非常生动机智,这些引用语不是掉书袋,炫耀学问,而是让故事跟历史跟人文遗产发生联系。但这造成观者的一定困难,我听不懂的部分大部分也都跟引用语有关,不同角色对引用语和人文巨人的评价里面有很多笑点和表现角色性格的地方。关于这一点困难的地方是编剧者自己受访时都说说带着演员们reading(剧读)的时候很多演员有大量读错人名,他接着说他很高兴看到这些男孩儿这样勇敢诚实,因为这只清楚的说明作者的愚蠢。片子很有特色的是场景的设置。不同于一般的校园剧,绝大部分情景都是在室内,加上它是个典型的英国文法学校,影片里没有一般校园类型电影里必有的球场,或者铃声,学生之间的互相八卦,或者美女(广义上的道具)等等,甚至没有出现电器(没有出现打印机,电视,电脑,投影),也没有那些饶舌背景音乐,有几处很短的硬摇滚的器乐前奏交待激烈点或者青春点的气氛,可片中音乐用的挺多,长一些的都很美,可这些歌都是20-60年代的,还有片中的戏中戏学生即兴课堂上演经典的电影桥段也是部50年代的,加上校园建筑古老,整个影片的人文气氛重的芬芳,这让故事发生的气氛变成一个特殊的空间,这个空间并不是被刻意营造的多愁善感的怀旧,而极为接近柏拉图学园或亚里士多德的lyceum,虽然学校里面校长教师之间的政治,升学率和录取信这些现象现代一些,可在十几岁的学生个个西装校服,课上既谈论维特根斯坦、萨特、尼采、哈代、济慈、宗教,唱法国香颂,演经典戏剧电影桥段,又忧心升学率、爱情的气氛里,整个故事发生的空间变成一个虽然离现实很远,可又触动观者的心弦的奇妙氛围,它不是个对于现实的典型设置,而是为讨论很多宏大主题像数学中删减次要变量构造一个能看清问题的函数一样构造了一个极简的虚拟空间,来让具有象征特点的人物演绎对教育、历史、文化、真理标准、应试、爱情、孤独、成长、....这些大得不能再大的概念的应对的故事。
说到故事本身,如果介绍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黏贴剧本,原因在于由于电影从话剧改变,编剧对电影的作用很重要,而编剧alan bennet可能除了诺贝尔,拿奖快拿到手软(他拒绝了女王骑士封勋和牛津的荣誉博士,历史系男生这个话剧在英国拿到最高的laurence oliver6个奖,百老汇又拿到6个托尼奖,在百老汇因为太火加演了数十场)的作家,他牛津毕业,古稀之年完成的这部历史系男生中融入了太多的东西。所以这故事有些像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标题,a book for everybody and nobody,about everything and nothing。一般这种野心的故事很容易砸锅,成个只是for nobody和nothing的实验作品,可alan和导演却做到了在两小时由十二12个角色的发展的故事中讨论了n个抽象又关系到每个人的主题。故事最基本的构架是八个剑桥历史系候选生,在三个各自有不同风格的老师调教下要考进剑桥的故事,跟这个骨架分不开的是三段情,我无法叫它gay情,可能eros或者pederasty更合适(电影里细节的部分真很多,比如普通人都会反感的hector的骑车摸学生下体,这个接近退休,如大象一样费的老头儿,不管他多么春风化雨,学富五车,对学生循循善诱,他摩托车摸学生下体绝对是可鄙的行为,而学生对此既可怜又讥笑,每次推别人坐他车,不过当posner提出坐他的车,hector却不接受,说他太年轻了,即使hector可能早知道他是gay,这地方我很佩服导演的功力,也感动于hector有底线,尤其当他后来警告irvin不要碰dakin)。更多的对于故事的介绍我觉得没有意义,wiki上很详细,豆瓣上也有几个不错的介绍,但电影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它所表达的东西不是文字能彻底说清楚的,尤其这个故事里微妙的地方极多,而且它并不是个给观众一个判断的电影,这些个性鲜明的形象在故事的展开中明显看出作者不是要告诉你一个寓言,一个道理,而是不同的观众横看成岭侧成峰,各有会认同的地方,对其意义的阐述更会随观者背景不同而不同,从这一点来说,电影,或者起码其所本的话剧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如果alan bennet来十几年后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我一定为诺贝尔委员会鼓掌。所以在这里我只介绍下角色。据说话剧版里把焦点更多的放在教师之间的碰撞上,但电影中学生占了更多戏份,所以先介绍学生。posner是第一主角,也是学生中最小的,16岁,犹太人,gay,这样的身份让他在读哈代的一首诗时深深的体会到其中的孤独。他喜欢最帅的第二男主角dakin,对hector的教法最倾心。
第二男主角dakin是学生中最有魅力,最受大家喜欢,也最自信的,他大胆,不羁,英俊,敢做敢为,几乎是完美的化身,他喜欢上新来的老师对人生、知识、历史的态度而喜欢上他,并且非常主动,虽然他清楚posner对他的迷恋可他既不排斥也不接受。
scripps和posner经常在一起会弹钢琴信仰anglican(基督教内第三大教会,英格兰教会,融合新教和天主教),他常去教堂,但信仰又不算诚恳,但道义心很强。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男孩rudge,如果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他一定是学生中的红人,可在这群lyceum学生,或者文艺复兴式全面教育的学生中,他反而也成了像posner一样比较不招待见的一个。
比较活跃的胖孩子timms,演戏时经常作女主角,说话很直也很逗。
英俊,高傲的lockwood。
印度裔信仰穆斯林的akthar和黑人crawther的戏分相当少,大约是电影比话剧少了一小时的原因。从这八个男孩的组成就可以看出这个编剧的野心,这八个人代表了英国的人口组成和帝国遗产,是英国的下一代,其中除了典型的英国传统精英dakin和lockwood,信仰崩溃世界里依然花大量时间在教堂但也说不上虔诚的scripps,前被殖民后代的akthar和crawther,没有自己国度的犹太人和同志posner,粗鲁的运动男孩rudge,还有正在成为世界第二胖子大国中的一员timms这些多多少少弱势些的群体,构成了一幅英伦未来众生图。
老师和校长一起代表了对待文化的几种态度,教书中规中矩但对女性在历史和历史学中地位不满的历史老师lintott,只关心学生升学率、看不惯hector的自由艺术教育、对运动、绘画等一切与应试无关的课都轻视的校长felix,要求学生为了赢得牛剑教授的青睐而让观点的独特性凌驾真理和事实本身、以实用态度和相对主义对待文化和历史、强调考试技巧,对学生是一场头脑风暴的新来的年轻教师irvin,以及快到退休年龄,身材肥胖,坚守文艺复兴式人文教育理念的老同志英文老师hector。
说到这儿可能没看过的童鞋觉得简直快成discovery的教育栏目了,但这片子最不像的东西就是说教,而且它并无此意,我们在故事中看到的是没有一个英雄,却各有其让人有认同感的丰满人物形象,而情节的发展也是必须套用那句老话”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像死亡诗社,可死亡诗社里跟这个片子一比显得某种程度上很矫情暧昧,又有些粗鲁流俗,不是合适的比较对象,首要原因是死亡诗社的主题太单一。可能大家最关心的是其中的其中的同志情感部分,我到现在都没多提,原因就是在这个故事中几乎没法将人物情感同片子中心地位的同文化和真理的传授分开,某种程度上讲,整个故事是柏拉图symposium(盛宴)的剧场版,如同symposium在英文中从古希腊语中的纵情声色的同性派对的意思由于柏拉图的这个对话变成学术讨论会的意思一样,影片故事中最核心的主题之一就是传授知识是一个性感的过程(知识按古希腊文化的背景不是指的零散的对于事物信息的认知,而是一个有机的互相靠逻辑联系在一起的真理树,有点类似中国的道,要一以贯之,对人性对爱对生命的理解都算是其主干,不是干巴巴的技术性的知识),爱,,欲望都与此分不开。故事中表现此最经典的桥段(也是我觉得所有电影中对不会有回馈的爱的表现最动人的一段)是posner在hector没什么特定主题的课上眼睛凝视着dakin倚着钢琴唱出忧伤动人的
i'm wild again,beguiled again
a simpering,whimpering child again
bewitched,bothered, and bewildered-am i...
(心狂野,神迷醉,
痴笑呜咽犹童年,
为你邪恼惑,无怨)
这样短短的几句词就包含hector常说的compounded adjectives(将名词前加be动词化后再后缀ed形成的形容词)3个,hector喜欢这种词的原因就是这些从名词衍生的形容词最生动表现情感的被抑制,他喜欢这种词因为他理想主义的人文教育梦想没能实现,而posner用这首歌则因为里面的复合词表现表现了他对dakin无效的三年相思。posner是这些孩子中最聪明的,也是最孤独的,他最后也成了一名老师,他说“i never touch the boys,but it's always a struggle, i'm not happy,but not unhappy either,maybe that's why i'm a good teacher, "(我没碰过自己的学生,着并不让我幸福,也不让我痛苦,也许因为这我是个好的老师,但我总在挣扎)。这也让我想起柏拉图盛宴中苏格拉底说的爱是贫穷为母和富足作父所生的孩子,他遗传了父母的特点,总在游荡,身无分文,总在渴望,他站立在在神圣与世俗之间,满足与空无之间,他有可朽坏的肉体,却可以靠繁衍后代而永生,然而,最完美的不朽的方式是找到精神的传人。posne的挣扎本身就是爱的本质。posne继承了hector的精神,却对hector近乎绝对惹人厌的外形不敢兴趣,虽然两人都是gay.
而男生中最完美的dakin却因为认同irvin的理念而喜欢上这个人,进而大胆的提出想和他发生性关系,可两人在片中都没有表明性向。与hector-posne对比,这非常的有趣。对文化有近乎宗教式
式的崇拜的hector在现实中占男孩儿们的便宜,可一直都得不到dakin的半点垂青。而将文化当做商品贩售的irvin却被dakin追着讨好。爱欲与知识到底哪种结合方式对,经典的故事总是提问题而不是回答它们。
片中涉及的主题还很多,挖掘的话可以写本书了,比较明显的除了教育理念的冲突和爱的本质的考察。
还有如何看待历史,在故事中盘根错节的跟故事本身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非常巧妙,甚至其中求爱的部分也用二战典故,极度有趣(这真的古典又没有隔膜感),我这儿就不说了。还有就是英国的单性学校和寄宿学校传统弄出来的类似古希腊同性恋传统的校园同性文化也被表现的很细腻。很触动我的是读书的一段。hector被告状性骚扰学生校长要求他提前退休后,hector以为这之后是他最后几节课,当他继续以他随性读书的方式要求读诗,而当学生由于受irvin影像强烈质疑这种读书方式的实用性时,他居然哭得了,60多岁肥胖到巨大的身躯像个孩子在呜咽中颤抖,声声叹息,在学生们的反抗声中他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人文理念在这些为社会压力日益实用的年轻头脑里里没有一丝踪迹,自己的一生都失去了意义,学生们在老人的哭声中都安静下来。还有之前的学生郊游回来,没人下午上课,只有posner在,hector让他念哈代的写一个年轻下士无名无棺之墓的诗,posner问hecor诗的背景,hector介绍士兵二战以前的炮灰命运和哈代诗中被葬人与
posner年龄相仿,posner认同诗中人的孤独寂寞,而hector则将自己的感受与作者哈代写此诗时也60多岁壮志未酬的心境联系,然后hector说:
the best moments in reading are when you come across something-a thought,
a feeling,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which you had thought special
and particular to you. Now you have it, set down by someone else,
a peson you have never met. someone who is long dead. and it is as if
a hand has come out and taken yours.
(阅读中最美好的时刻是当你忽然遇到——一个的想法,感觉,一种看事物的方式——一种你觉得只属于你的东西。当你你有了它——被别人,一个你从没见过的人,一个已死去多年的人写下来的东西,就好像是一支手从书中伸出来握住你的)
hector这时候手也演示着,当他表现书中手和自己的手紧握,紧闭双眼,他好像找到自己一生的伴侣。
其实他找到的是自我,他在哈代的诗看到哈代的心境,由哈代心境反射出自己的模样,那些他一直困惑的,琢磨的,追着他,缠着他,他却体会不真切,说不出的感受终于明朗了,同一首诗hector看到落寞,posner看到寂寞,hector一直坚持真理的客观性,这提出个问题,这里到底谁对这首诗的感受对,我觉得重要的不在于这首诗哈代要表达寂寞还是落寞,而是hector和posner在其中找到各自属于他们的东西。
就像这部电影无数人觉得无聊,我却大受启发,我看到的到底是不是这个剧想表达的并不重要,而是如果你看到这篇影评想要看这个电影,我们应该握手,我们是同志(comrade)。
我好像看到圆悟克勤禅师在和hector握手,当年圆悟的悟道诗说“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作者: dendenai    时间: 2010-2-21 15:05

刚打开电影看起来是老片的样子
作者: 等闲之贝    时间: 2010-2-23 08:33

OMG,你写了好多。。先顶一个,没看完。。我也是英伦控,具体一点是英伦大叔控,现在正深深的为福尔摩斯着迷中~
作者: Ismael    时间: 2010-2-24 11:51

英伦风流
作者: BRIAR1990    时间: 2010-2-26 02:37

写的不错啊 !!!!!!!
作者: 花袭人    时间: 2010-2-26 10:42

分析细腻
作者: 枭之城    时间: 2010-8-12 01:18

本帖最后由 枭之城 于 2010-8-12 01:30 编辑

嗯,我对这部电影也很喜欢,原因之一是我曾经是一个历史系女生(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哈哈~~
我对其中解释历史事件的方式很感兴趣,即便我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这部电影,所以翻译相对好一些,但还是觉得台词真的是需要细细品味,有些东西也稍显陌生,总之,这是一部好电影,值得推荐~~
作者: 置莲怀袖    时间: 2010-8-12 10:56

本人深以为这个影评应当为戏梦人生的典范之一!故事旁征博引,足见作者对本片和电影知之甚详。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一些喜欢看电影而不会看电影的人怎样去看这部电影。

另附:觉得只加100分怎么够啊{:3_154:}
作者: moseanne    时间: 2010-8-23 16:11

这部片子让我感动最深的两个镜头。。。。

一个是毕业的时候?(好像)两人的拥抱,知道喜欢自己多年,能给的,或许只是这个拥抱(那个温暖的拥抱,当时,泪腺就崩溃了)

还有一个就是葬礼上,那段话~~~

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我觉得比前段时间《成长教育》强!
作者: uykio    时间: 2010-8-23 16:33

{:5_304:}写的不错 看得出你看得很仔细
对那个暗恋男生的不起眼的小男孩印象深刻 后来发现他就是beautiful people里的Simon
LZ这文建议再修改一下排版 看起来太吃力了 很多人一看这么多字就不会细细的看完了
看着电影是大概一年前了 正如你说的 英伦腔很重 也很有舞台剧的感觉 一开始看确实不大适应 但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小众电影 所以很快就融入到这种有点戏剧化但又现实的电影氛围中 称之为G片感觉有失妥当 毕竟这电影只有淡淡的G情 不像那些所谓的商业G片那样大肆渲染 正因如此此片更有一种超脱之感 让人产生各种不同的深思
作者: Siren1986    时间: 2010-8-28 11:21

看的果然很仔细,文采很好~
作者: jingro    时间: 2010-12-6 13:17

谢楼主分享,喜欢。
作者: pumpkinpinpin12    时间: 2011-12-25 22:07

写的很精彩。我也只看了这部电影一次,但感觉是回味无穷,不管再看多少次,都将发现新东西。看这部戏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文盲,这么多年来读的书都是费的。如果说Hector 对学生们所说的“pass it on” 是一句最诚恳的祝福,那么我已被诅咒了多年,而且才刚刚意识到............
作者: tytracy    时间: 2011-12-27 23:31

写的很好
因为beautiful people的关系看的片子
意外的想了好久
大概因为现在跟电影里的学生一样正在经历着这些迷茫吧..
很意外这么有意思的电影竟然没有被人推荐过..
作者: 鸦浮    时间: 2012-5-30 11:48

写的也太好了吧。。。恨:s18   
有话剧版本吗?
作者: zjw146    时间: 2012-6-1 22:49

想看话剧版的。。可是网上都找不到哎
作者: Lucal    时间: 2012-7-13 15:05

回16楼,网上应该会有英文原版小说卖~
作者: piexe    时间: 2012-7-29 15:17

刚下载下来后没看完就删了.
今天又重新下载看了一次,nice. 深度片
作者: roll宝宝    时间: 2012-8-5 00:36

太深奥了看得迷糊糊的,看了评有点明白了,好长啊.
作者: insok    时间: 2012-8-26 12:09

这么长的影评,不写上数小时绝对完不成,虽说很多部分都是剧情的描述,但加这么少的分也太。。{:3_154:}
作者: a331078629    时间: 2012-10-20 18:41

英国人天生会演舞台剧啊!
好喜欢这种感觉
作者: jjjboy    时间: 2012-12-16 20:34

哦 写的好 很细腻的感受

也符合not for you,not for me,but for someone,somewhere,one day  的精神

我看这部片子 想得最多的是中国和英国这种西方国家的差距  英国人在自由思考创造享受文化的时候  中国人在苦苦揣摩XXX的意图 在为生计劳累  

有时候 自由思想在中国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
作者: alche07    时间: 2012-12-17 01:48

说实话,这个电影我看的时候因为下的字幕不合适,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一知半懂。
经过楼主描述,我大致能明白剧情的走向吧。
其实我也为那个胖子悲哀,道德和修养有时候并不是同在的。
印象深刻的是- -那个胖子是HP的姑父,那个女老师就是那个巨人校长,第一遍看完,我只觉得英国演员强大,可圆可扁啊
作者: svettelbaby    时间: 2012-12-20 18:16

觉得这部片子很有劲   希望论坛能出720p甚至是1080p 的单CD版       谢谢楼主带来的一些剧作的背景知识和hector名字的意义
作者: bluepenguin    时间: 2012-12-22 23:16

a really touching movie
作者: guywon    时间: 2014-1-1 11:58

演Hector的演员去世了,再也不可能看到原版卡司出演的话剧了
作者: 寻找永恒的等待    时间: 2014-3-9 16:10

看完电影,我也有一种很难形容的感觉,感觉很多,可无从写起。我觉得我会记住这部电影,说不上它算不算精彩,是不是美好,只是令人无法忘却,并时时在脑海里徘徊。。




欢迎光临 Queer As Folk中文站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QAF中文站 (http://qaf1.org/) Powered by Discuz! 7.2